全國每10輛電動自行車就有4輛裝著長興產電池;動力電池產業全國市場占有率超80%;全球最大鉛碳儲能電站儲電100萬千瓦時。
這是浙江湖州市長興縣的一串產業數據。
不在一線城市周邊,沒有獨特資源優勢,卻能引領細分產業賽道,長興縣用半個世紀的發展沉淀,推動產業從“低小散”到“高精尖”,從動力電池拓展到儲能、材料、裝備等完整新能源產業鏈,正在聚力打造“綠色動力之都”。
長興是如何做的?怎樣才能實現縣域主導產業“長興”?
一塊電池進化的“長興路徑”
縣域經濟發展,產業是第一位的。長興的產業進化,要從一塊電池說起。
在天能集團展廳,一塊1976年產的礦燈電池與2024年的氫燃料電池等歷代產品并排陳列,勾勒出長興縣電池產業進化的主線,其演進軌跡主要走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規模擴張期。1976年,長廣蓄電池廠成立,成為浙江省最早發展的幾家蓄電池廠之一。“長興煤礦的礦燈,需要大量蓄電池。天能的前身,就是長興縣煤電蓄電池廠。”浙江省電池產業協會秘書長姚令春說。
1998年,隨著清華大學突破電動助力車的性能瓶頸,長興縣眾多企業家敏銳地意識到鉛酸電池市場的巨大潛在需求,紛紛轉向鉛酸電池生產,搶占市場空白。
據統計,到2002年,全縣蓄電池企業從業人員超過3500人,產值2.9億元,所產蓄電池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65%。到2003年,長興蓄電池企業數量迅速增長至約175家。
第二階段是陣痛整治期。2004年,面對環保整治的壓力,長興出臺首輪專項整治方案,第一輪整治將企業數量從175家壓縮至53家,企業全部入園并強制安裝治污設備。
2006年,長興縣發布《綠色動力能源中心規劃》,目標鎖定“全國最干凈電池基地”。2007年,隨著天能集團在香港上市,全縣30家規模以上電池企業產值達93億元、稅收2.7億元。同年,“中國綠色動力能源中心”正式掛牌。
當時間推進到2011年,面對全國“環保”風波,長興開啟第二輪專項整治,將53家企業進一步壓縮至16家。縣里拿出2億元財政補貼,支持企業關停、搬遷、升級,推動產業向園區化、自動化、生態化轉型。至2016年,企業數量穩定在16家,產值卻增長了14倍,長興縣也從“污染防控區”轉變為“污染防治示范區”。
第三階段是生態重構期。2017年,長興縣設立5億元鏈式基金,帶動天能進軍儲能產業,超威攻關鈉電技術,產業生態重構由此開啟。
更具標志性的是在2018年,吉利新能源汽車整車項目落戶長興,縣政府依據“三電產業地圖”精準招引55家配套企業。2022年,長興縣《未來產業三年行動方案》發布,鎖定氫能、車規芯片、智能網聯三大賽道。同年,天能氫燃料電池產業園實現18個月電堆量產,成本同比降低30%。
到2024年,長興縣新興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占全縣規上工業產值的46.8%。自此,長興縣形成了以智能汽車為核心,新能源、智能裝備、數字產業、生物醫藥四大新興產業為支撐,現代紡織和非金屬礦物制品兩大傳統產業為補充的“1+4+2”現代產業體系。
走過20年轉型升級之路,長興正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將一塊電池裂變拓展至氫能、儲能、車規級芯片三大千億級賽道,走出了一條“含綠量、含金量、含新量”協同躍升的縣域產業蝶變之路。
一張榜單釋放的“長興效應”
7月22日,2025年《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發布,從長興縣本土成長壯大的天能、超威分別位列第239位、313位。作為長興電池產業的“鏈主”,這兩家企業不僅帶動了整個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還產生了三個效應。
首先是龍頭企業牽引的“頭雁效應”。
作為鏈主企業,天能和超威以創新技術構建全產業鏈閉環,推動新能源產業規模化發展,并通過產業鏈垂直整合,實現了“一企帶一鏈”,這正是“頭雁領飛”的生動體現。
在天能集團,2022年上線的的“鉛蛋”回收平臺,就是這種效應的真實寫照。《決策》記者在該平臺大屏幕上的實時數據,看見一幅清晰的產業脈絡:全國80%廢舊電池通過該平臺實現綠色循環,鉛回收率超99%。平臺上游連接2000余家回收網點,中游整合30家核心冶煉廠,下游對接50家電池制造商,形成從回收、再生到再利用的完整閉環。
超威集團是《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的核心參編單位,將38項石墨烯電池專利成果轉化為國家標準,推動長興縣50余家中小電池企業產品低溫性能從行業平均65%提升至82%,成功打開北方電動助力車市場。
“沒有天能和超威的轉型,就沒有長興電池今天的輝煌。”長興縣經信局干部對《決策》分析說。
其次是產業鏈協作的“聚變效應”。
在長興縣和平鎮城南工業區,《決策》記者看到一座由鋼結構集裝箱構成的巨型“城市充電寶”。這是2022年由太湖能谷、天能、國家電投共建的鉛炭智慧儲能電站,由300萬只鉛炭電池堆疊而成,有一個形象的名稱叫“和平共儲”。
“和平共儲”儲能項目帶動了星馳新能源等17個產業鏈項目落戶,不僅為鉛炭電池開辟了工商業儲能新場景,該項目本身也實現了從原料到產品、從技術到市場的全鏈條本地合作。
“在長興,買電池配件就像逛超市,半小時車程配齊所有原料。”太湖能谷董事長吳建斌指著數字大屏介紹說,屏幕展示的數據清晰印證了本地產業生態的完善:天能提供電池、芯啟源供應控制芯片、頂皓確保結構件供應,太湖能谷通過核心技術整合本地供應鏈,本地集成成本明顯低于外地采買。
更明顯的產業聚變是由吉利汽車帶來的。2018年,長興縣成功招引了吉利汽車項目,這不僅是產業升維的轉折點,也堪稱長興新能源產業集群發展的典范。
經過七年時間,現在的吉利基地每分鐘下線一輛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已形成聚鏈成群的態勢。長興成功招引了拓普集團、航天國華等55家上下游關鍵零部件企業,涵蓋底盤——電控——芯片等3大系統,形成覆蓋研發-制造-回收的生產服務鏈條。
2024年,長興智能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產值突破350億元,更關鍵的是,半徑10公里內的“半小時供應鏈圈”讓生產成本降低15%,交付效率提升40%。連特斯拉的零部件供應商都說:“在長興建廠,等于把倉庫搬到了長三角所有整車廠的門口!”
第三是對縣域經濟帶動的“裂變效應”。
這在長興縣域經濟的主要指標數據上,得到了很好體現。
2024年,長興縣規上工業增加值達356.15億元,同比增長8%。與2020年相比,2024年的長興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提高了14.1%,“含新量”正越來越高!
2024年,長興縣“1+4”產業產值首次破千億,達到1002.6億元,同比增長7.2%,占全縣比重46.8%,高于兩大傳統產業18.8個百分點,成為工業增長的主引擎。同時,氫能、儲能等未來產業入選浙江省級先導示范區,開辟了新的增長極。
由此帶動2024年的長興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7.8億元,增長5.8%,距離千億目標僅差72.2億元。
數據印證變革,新興產業發展帶來的“裂變效應”,正推動長興從“鉛蓄電池+紡織建材”為主的傳統工業縣蛻變為以“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為核心的先進制造強縣,奮力沖刺GDP千億縣目標。
一場懇談會彰顯出“長興作為”
5月28日上午,第132期“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在長興縣政府會議室召開。會場座無虛席,沒有主席臺,沒有發言稿,縣領導面前攤開的是一本《企業訴求清單》。“今天不談成績,只解決‘卡脖子’問題!”在兩個半小時里,8家科技企業提出的16項難題,當場分解到12個部門,限時七日辦結。
地通汽車是一家生產車身件和鈑金件的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受新能源汽車市場火爆影響,生產線全年滿負荷運轉。公司因二期擴產卻遭遇土地瓶頸,縣領導現場組織專班,協調自然資源局、經信局、發改局三部門啟動“預審代辦”機制,最終將工期縮短了3個月。
“我們企業只要管好圍墻內的事,圍墻外的事,政府幫我們解決。”超威集團董辦副主任黃思淼的話,道出了長興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秘訣——一套精準把握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黃金分割法”。
什么是“黃金分割法”?是指政府在關鍵節點上精準施策,用政府有為成就市場有效,以有效治理換取企業有感。
這種理念如何落地?
首先是政策制定的靶向發力,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
長興縣政府精準制定政策,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深層次需求,為企業量身定制解決具體問題的政策服務,真正讓企業可感可及。
2025年4月,長興縣圍繞“全面創新攻堅年”印發《關于長興縣企業減負的十六條意見》,從加快項目審批、優化政策兌現、提升增值服務等多個方面精準施策。
“稅收優惠就像一場‘及時雨’,天宏鋰電作為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意見》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減免稅款超3000萬元,這筆資金全部投入了鋰電池正極材料的迭代研發上。”天宏鋰電負責人的感慨,折射出稅惠政策對民營經濟的“滴灌效應”。
這種“精準滴灌”還體現在產業鏈協同上。長興縣針對新能源電池、高端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推出“鏈主企業+配套小微”稅收聯動服務機制,天能集團通過“反向開票”政策,幫助配套企業解決發票抵扣難題,年降低產業鏈整體成本超3500萬元。
其次是為企服務無感觸達,從“便捷辦理”到“無感受益”。
政策精準是基礎,服務優化則是讓企業“無感”受益的關鍵。長興縣縱深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健全企業服務“中心+驛站”體系,通過流程再造、服務下沉和機制創新,推動企業服務從“便捷”邁向“無感”。
在長興縣政務服務中心“民企專窗”,初創企業長興星源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親身體驗了“一網通辦”的效率:“從提交材料到領取營業執照,全程零跑腿,還順帶辦好了發票申領和社保登記。”
“為實現助企‘零距離’,我們根據縣域產業特色和企業需求,在鄉鎮街道、工業園區等企業集聚區,構建了基礎型、產業型、功能型等不同類別的15家企服驛站,充分發揮‘中心+驛站’聯動機制,拓寬服務半徑。”長興縣委改革辦介紹,“截至2024年7月,長興縣企服驛站共受理企業訴求537件,辦結率達95%、滿意率達98%。”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據長興縣委改革辦介紹,長興縣正推動企服驛站與產業平臺深度融合,計劃新增跨境物流、知識產權等8個專業服務模塊,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政策“秒兌付”、訴求“即時達”,讓企業持續感受“長興溫度”。
最后是干部角色的主動轉變,從“坐辦公室的管理員”變身“跑車間的服務員”。
再好的政策與服務,最終要靠人來落實。營商環境要落到實處,關鍵看干部怎么干。
在太湖能谷的“和平共儲”儲能項目現場,縣發改局多位“90后”干部向工程師請教電池組串并聯方案,這得益于長興縣開展“干部能力提升年”行動,讓干部隊伍更加精準把握行業動態、了解前沿科技、掌握企業需求,全力打造“企業最有感”的營商環境。干部隊伍正從管理者向產業賦能者轉型,以專業能力提供精準服務。
在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浙江金麥特集團的自動化設備裝配車間,20多名干部拜企業技術總監為師,深入車間一線,學習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的前沿技術,從一塊電池的構造到一套智能物流系統的搭建。這種沉浸式學習,顯著提升了干部服務企業的專業性和精準度。
“以前只懂申報流程,現在能看懂技術路線圖,幫企業報獎時更能切中要害。”長興縣科技局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科副科長黃煒深有體會。2024年,長興縣科技局推動12項科技成果獲得省級獎項,同比增長50%。
鍛造懂產業、懂技術、懂資本的干部隊伍,通過他們的專業服務打通“圍墻內外”的界限,為長興新興產業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勁動能。
“讓企業感覺不到存在,卻處處受益于政府的作為。”這句長興主政者的箴言,或許正是中國縣域經濟轉型的最佳注腳。正如那塊從礦燈電池蛻變出的動力電池,長興雖已歷經20年時間磨礪,但仍在蓄能,等待下一次躍升。
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