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溧水,左手握著長安汽車的生產線,右手牽著喬鋒智能的機器人,口袋里還揣著氫能黑科技,活脫脫化身制造業界的六邊形戰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建成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裝備等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如當地干部笑言:“我們不要當網紅城市,要當永遠不下班的工廠直播間!”。
這個位于南京南部的重要市轄區,如何從“工業立縣”的“愣頭青”,成為長三角制造業版圖閃亮新星?
“工業立縣”的倔強
2005年的溧水,像極了班級里那個埋頭做題的“小鎮做題家”。當周邊區域沉迷房地產時,溧水默默寫下“工業立縣”的作業本,到創建成為南京唯一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這一寫就是20年。
2025年1-4月,南京市溧水區簽約了38個億元以上項目,投資總額達197億元,其中制造業占比超九成,把溧水活成了長三角工業課代表。
最勵志的莫過于新能源汽車產業,從2013年第一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時的單兵作戰,到現在3家整車廠聯合200家配套企業的集團軍,溧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完整到“十分鐘能湊齊造車全家桶”。
其實,早在2010年,當地政府就洞察先機,率先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將其作為支柱產業不斷強鏈延鏈補鏈,形成顯著的產業聚集效應。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600億,深藍S07車型更是貢獻了“溧水造”四分之一的銷量,堪稱汽車界的“溧水之光”。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溧水的“第一產業”,溧水正錨定“千億級”地標產業目標,以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為方向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飛馳。
就在新能源汽車賽道競爭日趨激烈之時,溧水的產業布局目光早已投向更遠方——布局氫能賽道,在關鍵技術攻關、產業鏈構建上持續發力,穩步推動溧水從“電動車之城”到“氫能之都”的戰略跨越,為未來產業發展搶占先機。
未來產業的“溧水布局”
作為南京六大未來產業核心承載區,溧水已建成全市首條氫能公交示范線及商業化加氫站。2025年一季度,溧水區儲能與氫能相關產業營收達23億元,同比增長26.3%。
根據《溧水區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5年,溧水將形成“制氫—儲運—加注—應用”全產業鏈,引進近10家重點產業,同步推進新型儲能產業園區建設。
江蘇天藍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是溧水重點引進培育的氫能企業之一,2024年下線首臺套1000標方電解槽“天藍1號”,具有單槽產氫量高、產氫純度高、直流能耗低等優勢,各項安全性能指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正以98.7%的制氫效率刷新行業紀錄。
更值得關注的是溧水的產業協同,新能源汽車積累的三電技術反哺氫能研發,智能裝備產業為電解槽提供精密加工支持,形成“電動車筑基—氫能突破—儲能配套”的產業“金字塔”。這種“吃著碗里(新能源汽車),種著地里(智能裝備),望著天上(氫能)”的戰術,讓溧水在2025年實現了四個百億產業并行的突破性成果,正在重新定義區域經濟的可能性。
正如區委書記在氫能大會上所言:“我們不做追風者,要做造風人”。
同時,溧水低空經濟的創新試驗?如火如茶,易咖智車近期發布8款無人服務車,結合溧水通用機場優勢,探索無人機物流、空中交通等應用場景。
產業集群的“溧水魔法”
溧水在產業發展上的亮眼表現,背后離不開其對產業鏈的精妙“操盤”。
溧水玩轉產業鏈的秘訣堪比“社交達人”,千方百計打造企業版的“拼多多”。先拉喬鋒智能當群主,再拽三眾精密、臺諾機械等164家企業進群聊,硬生生把永陽街道變成了數控機床界的“夸夸群”。
這些企業就像住在同一個小區,送貨靠步行,訂單靠串門,效率高到隔壁車間吵架都能現場調解。這種“10分鐘產業圈”模式里,企業共享著東南大學等高校的技術紅包雨,吃的是溧水開發區的政策百家飯,就連設備維修都是互相拼單請專家。如此一來,讓2024年江蘇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的獎牌穩穩落入溧水“口袋”。
另外,溧水深諳知識付費的真諦,把20多所高校變成24小時營業的技術便利店,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催化材料、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輕量化技術、東南大學的智能算法,統統上架溧水科創云超市。企業點單需求、高校接單研發、政府補貼配送費,2025年上半年就促成12.8億的技術交易額。
最秀的操作是“伙伴園區”計劃,讓主城高校搞研發,郊區溧水搞生產,形成優勢互補的“研發—制造”雙子星格局。白天,園區匯聚高端人才開展創新研發,進行頭腦風暴式的技術攻關;夜幕降臨后,制造基地則開足馬力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實際產能。這種日研夜產的協同機制,既保證了創新效率,又實現了產業閉環,讓科技創新的火花能夠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政策工具的“溧水發明”
資金是企業發展賴以生存的血液。當別處企業為融資發愁時,溧水企業已享受“溧刻貸”的花式投喂。
2025年,溧水60個省市重大項目總投資744.71億元,如同《哈利波特》中靈動的金色飛賊,在科技創新賽道上精準穿梭,重點投向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硬科技領域。
另外,溧水建設“溧智融”智慧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化身數字化“資金紅娘”,通過大數據風控模型和智能匹配算法,在72小時內就能完成從企業申請到資金到賬的全流程,促成科技型企業和金融資本的合作。
目前,已有37家瞪羚企業通過該平臺獲得平均700萬元的融資支持,資金匹配效率較傳統渠道大幅提升。
2025年4月29日,總投資約40億元的追覓科技智能大家電總部基地項目能夠順利落地,就是“溧智融”智慧金融服務平臺在發揮作用。
近年來,溧水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構建營商環境“溧刻辦”、服務企業“溧刻達”、金融支持“溧刻貸”等服務矩陣,實體化運行涉企矛盾糾紛一站式調處化解平臺,開展逢6日企業家服務日活動,解決企業的急難愁盼。
2025年以來,溧水推出為企服務“五件事”工作機制,即項目全流程推進、助企拓展市場、企業出海一起幫、一家企業一次查、企業訴求一站辦,努力打造環境優、服務好的營商環境。
此外,為了企業能留住人才,溧水打造了“人才興企二十條3.0版”:給錢(最高100萬獎勵)、給房(“溧7購”安居政策)、給戶口(配偶隨遷)。三年來,溧水累計引進200多名緊缺人才。
制造業的“非典型成功學”
回望制造業的發展史,溧水憑借對產業發展本質的精準把握,以三大反常識邏輯打破常規,在制造業深耕、傳統產業轉型與產業鏈構建中走出獨特路徑,不僅實現了自身經濟的跨越式增長,更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范式。
一是“慢就是快”。溧水20年如一日深耕制造業賽道,以持續的技術投入沉淀核心競爭力。溧水始終聚焦汽車制造環節的技術打磨,用十年時間實現“102秒造一輛車”的“溧水速度”,讓“慢布局”與“快產出”形成奇妙的協同效應。更具前瞻性的是,在各地熱衷于發展網紅經濟、追求流量紅利時,溧水將政策資源精準投向氫能公交的核心技術研發,憑借扎實的技術底盤吸引中科院團隊帶著12.8億技術合同入駐。這種看似“笨拙”的堅守,實則是對產業規律的深刻洞察——不盲從短期熱點,而是以長期主義構建技術壁壘,最終實現厚積薄發的指數級增長,完美詮釋了“慢布局”才能“快突破”的發展邏輯。
二是“土就是潮”。面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浪潮,許多地區將目光投向新興產業,卻忽視了傳統產業的改造潛力。溧水則反其道而行之,以“土產業”激活“新動能”,讓看似傳統的數控機床產業通過集群化發展重獲新生。通過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溧水不僅幫助這一“老古董”行業實現技術突破與效率提升,更培育出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企業,使傳統制造業成為區域創新的“孵化器”。截至目前,溧水已孵化出1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區域GDP增速也因產業活力的釋放實現“渦輪增壓”式增長。正如業內評價所言,在溧水的工廠里,機器轟鳴的背后,是傳統制造業迎來“文藝復興”的時代號角。
三是“小就是大”。當多數地區仍以“GDP規模”“產業園面積”作為發展指標時,溧水已跳出“大而全”的思維定式,將“小而美”的產業鏈邏輯玩到極致。在溧水的產業版圖中,3家模具廠、5家數控車間與7家配套商組成緊密協作的“產業蜂巢”,各環節如同瑞士鐘表般精準咬合,形成高效運轉的“10分鐘產業圈”。這一實踐充分證明,縣域經濟的產業鏈發展未必一味追求“大而全”,通過聚焦細分領域、強化上下游協同,“小而精”的產業生態同樣能爆發出強勁的經濟動能。
(作者單位: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南京大學商學院)
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