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 GDP 比重達 4.28%,居全省第一;
建設18個創新園區,打造成為引育科創企業的大舞臺;
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3年前進10位,是長三角進位最快的城市……
這是安徽蕪湖在創新驅動發展上呈現的一組數據。作為一座有著深厚創新基因的濱江城市,蕪湖將創新打造成發展的澎湃動能。
7月30日,在全省季度工作會議上,安徽省委主要領導圍繞為什么要創新、怎么抓創新、如何保障創新提出了47個需要思考破解的“創新之問”。
正在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蕪湖,將怎樣答好“創新之問”?我們從一場連續召開四屆的低空經濟大會說起。
安徽蕪湖
01
為何創新
9月5日-7日,2025低空經濟發展大會在安徽蕪湖召開,這是連續舉辦的第四屆低空經濟大會。與往屆大會相比,2025低空經濟大會更具國際化,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0余個國家的嘉賓參會,專門設立了獨立的國際展區,配套國際需求發布、商業洽談會及產業對接會等活動。
同時,加強與長三角區域城市的交流合作,在會展中專門設立合肥、蕪湖、杭州、蘇州等長三角城市展區,集中展示低空經濟前沿成果、標志性產品及應用場景,引發強烈關注。
2025低空經濟發展大會開幕式現場。新華網發(夏園園 攝)
火熱的低空經濟,是蕪湖專注創新的縮影,其背后是整座城市創新生態的枝繁葉茂。當下的蕪湖,不僅是低空經濟,從新能源汽車到智能機器人,蕪湖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上,樹立起多個高光地標。
這些高光地標的背后,得益于蕪湖持之以恒地聚力創新。深入蕪湖發展的底層邏輯會發現,聚力創新首先是城市競爭的需要。
我們以蕪湖為坐標原點,以長江經濟帶為軸線,來看一看創新對于一座城市發展的核心作用。
先從蕪湖向東看,長三角區域的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經濟強市,都是科技與產業創新中心。再從蕪湖向西看,長江經濟帶中游地區的武漢、長沙,在全力打造區域創新中心城市,宜昌、岳陽等一批實力不俗的沿江城市,同樣持續強化創新驅動發展。
城市發展,猶如百舸爭流、不進則退。蕪湖與長三角的“腰部城市”相比,與中部地區的洛陽、宜昌等省域副中心城市相比,在經濟總量、人口規模、對外輻射影響力等方面,都還面臨不小的差距。
怎樣才能縮小差距?
惟創新者強!蕪湖要實現在長三角地區往前趕,在全國經濟百強城市中爭先進位,就必須在創新驅動發展上下大功夫。
埃夫特機器人
其次是蕪湖自身發展的需要。
縱向梳理蕪湖發展軌跡來看,敢于創新一直是蕪湖發展的鮮明特色:傻子瓜子、奇瑞汽車、埃夫特機器人、三只松鼠……這些產業標識,既是蕪湖創新的最好體現,也是蕪湖勇立潮頭的引領者。
在這樣的基礎上,如何才能實現新的跨越發展?答案還是靠創新。
從全省來看,蕪湖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為安徽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展現擔當,同樣離不開創新。
2023年3月,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支持蕪湖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明確支持蕪湖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全國創新創業引領發展的新高地。2024年底,蕪湖市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打造“六個之城”,其中“創新之城”居于首位。
2025年9月9日,安徽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召開,會上強調經濟大市要為全省發展挑大梁。蕪湖作為全省第二位的經濟大市,為全省發展挑大梁就要當好創新引領者。
蕪湖鉆石飛機
第三是產業壯大的需要。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第一支撐力,企業是創新發展的主體。在產業創新上,蕪湖一直有自己的特色。
以“天上飛的”和“地上跑的”為例,2024年,蕪湖市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突破5800億元,穩居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第一方陣;低空經濟實現通航制造產業鏈產品自主化生產,培育出多個行業“單打冠軍”。
這些新興產業的崛起,都離不開先進技術的保駕護航,歸根結底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
面向未來,蕪湖要想持續保持在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智能機器人等產業集群上的競爭力,也只能必須依靠創新。
說完了為什么要創新,接下來就是怎樣創新。我們從長江邊上的一個“灣”說起。
9月5日,航拍的蕪湖鳩茲科創灣核心區夢溪科創走廊。
02
如何抓創新
9月5日,蕪湖鳩茲科創灣正式開園。這是服務于創新的“物理空間”,更重要的是將要發生在這里的“化學反應”。
“鳩茲科創灣”建什么?
從開園現場了解到,一是建企業研發中心以及研發中心集群,形成協同創新生態;二是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三是搭建科技型企業培育與孵化空間,尤其是推動龍頭企業“沿鏈下蛋”,主動孵化;四是建設生活街區,為人才提供高品質的生活服務。
按照建設規劃,到2027年,將引育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科創企業超2000家,集聚各類人才超50000人,基金規模超1000億元,推動蕪湖成為長三角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
從一個灣到一座城,大手筆建設鳩茲科創灣的背后,是蕪湖正在下一盤關乎創新的大棋。
首先是平臺載體的打造,為創新提供舞臺。
鳩茲科創灣作為蕪湖市全力打造的科創主平臺,旨在破解企業研發空間不足與創新要素融合不深等難題,形成創新矩陣,成為長三角科創新地標。
深入現場發現,鳩茲科創灣布局是“一園區一定位”,每個園區分別聚焦1到3個重點產業,如夢溪科創走廊聚焦智能汽車與機器人具身智能未來產業;鳳鳴研創中心引入奇瑞全球研發中心,深耕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
同時,以奇瑞、埃夫特等龍頭企業為牽引,園區還布局了開陽實驗室、啟智機器人實驗室等硬科技平臺,推動創新成果在產業鏈上成功轉化。
夢溪科創走廊
鳳鳴研創中心
其次是生態體系的營造,為創新提供環境。
在鳩茲科創灣的建設上,蕪湖市通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協同發力,共同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創新生態。
在有效市場上,是堅持企業主體,支持重點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建研發中心、主動孵化。
在有為政府上,主要是政策精準賦能,包括支持建設全球研發中心、招募全球合伙人、招引高層次人才團隊等,加大資金獎補力度。
在優化營商環境上,蕪湖堅持企業需求導向,實施“1%工作法”,針對影響企業利潤的物流、用工、能源、稅費、融資等方面因素,逐一成立工作專班,拿出降本增效舉措,努力幫助企業在原有基礎上再提高“1%”利潤。堅持每周舉辦一次暢聊早餐會,截至到9月6日,已舉辦到第141場,在推進問題解決中構建為企服務生態圈。
第三是資源要素的集聚,為創新提供“養料”。
為鼓勵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投未來產業,蕪湖市組建了鳩茲科創灣母基金,母基金規模30億元,重點投向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航空航天(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領域,聚焦智能傳感器、具身智能、生物醫藥、腦健康、先進材料等領域。
為培養更多與產業發展相適配的人才,蕪湖深入開展“紫云英人才計劃”,積極發揮高等研究院作用,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產學研合作對接,支持產業鏈領軍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和人才培養,以項目為牽引、以實戰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
通過系統性布局,蕪湖正形成“金融活水滋養、人才智慧匯聚、產業生態繁茂、資本叢林共生”的創新要素集聚效應,“創新之城”的形態也日益豐滿起來,更多新質生產力的“金娃娃”加速涌現。
那么,答好“創新之問”的過程,將會給蕪湖帶來什么?
奇瑞汽車
03
帶來什么
今年7月29日,2025《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揭曉,奇瑞集團位居第233位,較2024年躍升152位,年度躍升速度居全球車企第一!奇瑞汽車從“小草房”創業的傳奇,生動印證了一句話: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從這家蕪湖本土汽車企業的躍升上,就能看到創新為蕪湖帶來了什么。
首先是位勢向上。
放在中國的城市體系中來看,近年來,蕪湖在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精準發力,通過“龍頭企業+科創”驅動,形成了“以大帶小、協同創新”的共生生態,城市總體經濟實力明顯提升,經濟總量已突破5000億元,正在按照發展規劃穩步前進,將進一步提升在中國城市百強榜上的位次。
在“十五五”期間,蕪湖將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彎道超車”,在與宜昌、襄陽、洛陽、德陽等中西部省域副中心城市的PK中進一步彰顯實力,進而達到爭先進位的目標。
奇瑞汽車生產線
第二是企業向強。
毫無疑問,依托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必將顯著提升蕪湖企業的實力。
從市場競爭力來看,以汽車產業龍頭奇瑞汽車為例,連續多年出口量居全國第一,打破了國產車“低價低質”的刻板印象;從產業鏈自主性來看,在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領域,蕪湖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本土供應鏈,抗風險能力較強;從吸引力來看,蕪湖的企業將加快形成了“創新吸引人才-人才驅動創新-創新創造財富”的良性循環。
蕪湖光電產業加速發展
第三是產業向優。
蕪湖以科技創新快速集聚各類資源,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智能機器人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產業技術密度高、市場潛力大、附加值高,構筑了未來產業的核心骨架。
可以說,科技創新讓蕪湖產業跳出了同質化競爭,不再是傳統產業的“集合”,而是進化為一個具有強大自我更新能力的現代化產業有機體。
具體來看,主要表現為:結構上,產業變得更前沿、更綠色;形態上,生產變得更智能,產品變得更高端;布局上,組織變得更開放、更協同。
最后是城市向新。
今年上半年,蕪湖市以6.4%的經濟增速居長三角前列,其背后最大的變量就是創新。然而,這場由科技創新驅動的城市變革,不僅僅是經濟增長。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創新在城市發展六個關鍵詞中居于首位。
通過創新驅動,蕪湖將會實現“人”的優化,吸引更多年輕、有才華的群體匯聚到一起;“城”的重塑,打造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空間;“治”的提升,實現更精細、更智慧的城市治理。
從長江之濱的制造重鎮,到創新驅動的活力灣區,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個“蕪”限可能!
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