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氣越來越旺:
“半個高鐵車廂,都是去合肥的VC。”一位投資人感嘆。
“干部溝通的效率很高,能懂我們的創意和需求,可以在同一頻道上對話,整個過程感到很舒服,我們都愿意來。”一位科創企業家說。
“每年都來趕‘科技大集’,每次都有新感受、新收獲。”一位科技工作者說。
這不禁引人發問:安徽的科技創新究竟是怎樣的,為何會引發大家這樣的評價?
當下的安徽,科技創新很“燃”很“硬核”:2022年區域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7位、連續11年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創新環境由2021 年的全國第12位躍升至全國第3位,涌現出很多標識性的科創地標,成為各地黨政代表團和投資考察團的熱門“打卡地”。
為什么大家都這樣說:安徽,是我們該去的地方!
安徽創新館
從“火種”到“燎原”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從最近一個刷爆朋友圈的數字——403秒說起。
4月12日晚21時,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傳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
你不太懂?沒事,只要知道很厲害就行。
喜歡科幻的朋友都會知道,在電影《鋼鐵俠》中,就出現過托卡馬克,那是一個磁籠子,只需要1千克氣體就能在宇宙里飛行許多年。還有在電影《流浪地球》中,也提到用1萬個重核聚變發動機推著地球去往另一個星系,用的也是托卡馬克裝置。
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俗稱“人造太陽”,被寄托了未來終極能源的美好愿景。巨大的潛力,讓它備受關注,成為安徽科技創新的“人氣擔當”。
位于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如今的安徽,備受關注的不止有核聚變技術。量子通信、動態存儲芯片、超薄玻璃等領域實現了并跑領跑,重大科技成果“多點開花”,同樣令世界矚目。
多年的歷史積淀,讓安徽的科創實力不容小覷。但鮮為人知的是,在這背后,是安徽坐足“冷板凳”瞄準創新的長跑之路。
如果把安徽的創新發展視作一盤棋局,安徽的開局絕非旗開得勝,甚至算不上“良好”。
真正讓安徽踏入創新之局的,是1970年安徽舉全省之力接收中科大“舉家南遷”至合肥,這段深厚無比的校城情緣,讓無數后人津津樂道。
中科大的到來就像“火種”,點燃了安徽干科技創新的決心與信心。
經過30年積淀,進入新世紀以來,安徽科技創新更是呈現“燎原之勢”:
2004年,合肥被批準為全國第一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
2008年,安徽啟動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0年,合肥又被列為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之一;
2017年合肥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標志著安徽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
這也讓眾多省份和城市坐不住了:為什么又是安徽?為什么又是合肥?
論經濟實力,安徽不及沿海多個經濟大省;
論科教資源,安徽不如江蘇、湖北等科教大省;
論科技創新活躍度,深圳、杭州等城市都在合肥之上。
安徽為什么能脫穎而出?合肥為什么能成功獲批?
其中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條關鍵因子不可或缺,便是坐落在安徽的大科學裝置。
大科學裝置是催生原始創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國之重器,也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標志和重要基石。
當許多省份在謀劃進入大科學裝置競賽時,安徽已形成大科學裝置群。
早在1983年,安徽就獲批建設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這是全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實驗室擁有的同步輻射光源是現今國內高校中唯一一臺大科學裝置和國家級實驗研究平臺。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而同步輻射光源,只是安徽一系列大科學裝置群的一個。安徽共布局了12個,目前已建成3個。
一項大科學裝置,動輒投入幾億、幾十億,一建就是10年、20年,關鍵是建成之后,大多只能做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很難有經濟回報,而安徽和合肥并不是經濟大省大市,是什么動力讓安徽這樣去做?
只要是“值錢”,就舍得“花錢”
放眼全國,安徽不是最有錢的,但安徽可能是最舍得在科創領域花錢的省份之一,且從未猶豫過,從一組數據中就可以看出:
2017年,合肥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后,安徽按照省市兩級1:2的比例,每年拿出200億元、連續5年拿出1000億元,投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僅量子信息科學實驗室,就投了100億元。
2021年,安徽R&D經費投入超過1000億元,在全國排名第11位,投入強度達到2.34%。合肥投入強度保持3.5%左右,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
2022年,安徽科技支出508.4億元,居全國第4位。2022年,合肥科技支出攀升至245.7億元,較上年增長41.1%
如此“撒錢”的背后,是安徽對科創的篤定:認準的事,就要一屆接著一屆干,即便“家底”薄,“勒緊褲帶”也絕不窮科技,“對于科技創新的事,不能盯著‘賺錢’,也不能圖‘省錢’,只要是‘值錢’的,就要舍得‘花錢’。”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量子創新研究院。周嘯勤/攝
“這些投入,或許不能改變安徽的現在,但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會改變安徽的未來。”在歷經幾十年的科技“馬拉松”后,安徽創新的硬核重器,終于厚積薄發。
一方面,依托大科學裝置集群,安徽全力推進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啟動建設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合肥中心、離子醫學中心、大基因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
另一方面,以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引領,安徽建成認知智能實驗室等“國字號”創新平臺216家,省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34家,在全國率先組建4家創新聯合體,催生出墨子號、九章、祖沖之號、全世界托卡馬克等一批從“0到1”的原始創新成果。
如今,這些領域成為各地黨政代表考察團的熱門“打卡地”。今年2月、3月,江西省、江蘇省黨政代表團在安徽考察時,對安徽大氣魄推動科技創新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種大氣魄體現在哪?概括來說,就是安徽干科技創新,沒有瞻前顧后、畏手畏腳,而是敢為人先、大膽投入,一年接著一年干,一項接著一項做。
但科技創新的關鍵,不僅是產出成果,更在于用好成果。
在實驗室做科研、做技術是一回事,形成量產的產品又是另一回事。從科研到生產之間,還隔著從1到N的“死亡谷”。
安徽是靠什么跨越“死亡谷”這驚險一跳的?
“科創+產業”的火花
過去,安徽大院大所的很多研究成果,要么“束之高閣”,要么“遠走他鄉”,科研與產業“兩張皮”造成科研成果“墻內開花墻外香”,以至于長期流傳著一句話:“科大在天,我們在地,中間是空氣。”
“原始創新成果沒有產業化,就好比捧著金飯碗討飯吃。”實踐證明,科學技術只有轉化成產品、賦能給產業,才能更好發揮其價值。
而安徽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創新發展,正是從破解“兩張皮”開始的,特別是圍繞“誰來轉”“怎么轉”“往哪轉”等問題發力,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廣闊空間。
新型研發機構便是重要渠道之一。
安徽以中科大系、中電科系(16所、38所等院所)、本地系(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外地系(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四架馬車,設立了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130多家新型研發機構,讓科學家研判技術前景、讓企業發現市場需求、讓市場驗證技術價值,打通了科技創新到產業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中科大先研院。王牌/攝
更大的空間,是安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抓住了國家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的戰略大勢,“科創+產業”融合發力,迅速走上跨越式發展之路。
2008年以來,引進京東方,“無中生有”打造新型顯示產業;搶抓新能源汽車風口,引進蔚來、大眾、比亞迪,“有中生新”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精心呵護科大訊飛、國盾量子等“四新”經濟,“由弱變強”打造人工智能產業地標。
這些新興產業集群異軍突起,不僅培育出具有爆發式增長潛力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更破解了“缺芯少屏”之痛,攻克“卡脖子”瓶頸,形成了一批具有鮮明辨識度的安徽現象級產業景象。
同時,國家政策又助推一把。2022年1月,科技部支持安徽建設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模式,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科創+產業”同頻共振,安徽持續健全“沿途下蛋”機制,突出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把產業發展建立在科技支撐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產業,努力以產業鏈升級牽引核心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的突破帶動產業的顛覆性變革。
目前,安徽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96家、總數居全國第五位,2022年平均每天凈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近11家,總量超過1.5萬家,過去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8.2%、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24.7%提高到41.6%。
截止2023年4月,安徽科創板上市公司達到20家,居全國第七位。2022年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6家、總數居全國第七位。
曾經的農業大省安徽,正在向新興工業大省、科技強省蛻變,安徽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形象顯著提升,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正以“科”氣滿滿的新形象,讓安徽在新賽道上跑出創新發展的加速度,更是讓人嗅到了未來的氣息。
逐夢未來,就得需要源源不斷把創新成果更多轉化為產業成果,這離不開一個關鍵保障,就是“錢”。
“科創+資本”的“氛圍感”
盡管安徽可能是最舍得在科創領域花錢的,但僅僅依靠財政資金,力量是有限的,而且科技成果轉化風險大、周期長,社會資本往往不敢投、不愿投。
怎么辦?安徽創新手法步法打法,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干事。
在全國,安徽率先打造了全鏈條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從科技成果轉化到企業孵化,再到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的科技融資擔保體系,在全國唯一實現了省市縣三級“全覆蓋”,目前成員達到134家。
2022年,安徽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擔保貸款220多億元;新增設立2億元科技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截至2022年底,納入資金池補償范圍的貸款金額達234.97億元。
創新始于技術,成于資本,安徽深諳其道。通過加速構建“基金叢林”,以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培育和招引優質項目,促進資本招商和科技成果產業化。
2022年7月,安徽發布新興產業引導基金組建方案,明確省級財政出資500億元設立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在引導基金下設三大基金群16支母基金,即主題基金群、功能基金群、天使基金群。
三大基金群的賽道主題十分明確,聚焦安徽產業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
就在4個月后的2022年11月,安徽收獲重磅政策紅利,國家層面八部門聯手重磅推出全國第一個跨省市的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方案,這標志著合肥將與上海、南京、杭州、嘉興攜手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科創金融改革破題,更意味著為安徽科創精準發力乃至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嶄新賽道。
但更受外界關注、更加引人矚目的是,《“科大硅谷”建設實施方案》出爐,直接拉滿全省“科創+資本”的“氛圍感”。
方案提出了22項高含金量政策,諸如鼓勵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加大“高精尖缺”人才補貼力度。目前,科大硅谷引導基金已注冊成立,總規模300億元,首期注冊規模15億元,重點關注在科大硅谷創辦的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的中小微科技型企業。
未來,科大硅谷將打造總規模2000億元以上的“基金叢林”;對運營科大硅谷母基金的團隊,給予最高50%的風險容忍度;鼓勵“投早投小”,對投資科大硅谷早期小型科企按實際投資額的10%給予獎勵,一時間成為科創投資圈最火熱的話題。
“科大硅谷”核心區示意圖
“現在,投資人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安徽,很多人更是奔著科大硅谷去的。”多位企業家說。
為什么大家都奔著科大硅谷去?
不僅僅因為這里有投資機會,更關鍵的是這里有良好的創新生態,有令人憧憬且能感知到的未來。
為什么要到安徽去
“十多年后,第二故鄉的變化著實驚艷了我,未來的科大硅谷一定更有看頭。”
“我們的風投創投要做到既能錦上添花,更能雪中送炭。”
“‘火熱的科技,最長的一天’,我想以此為主題推出科大硅谷爆款傳播產品。”
今年2月,一場以“厚植創新生態,感召五洲英才”為主題的科大硅谷全球校友和知名投資人座談會在合肥舉行,安徽向全球釋放了強大的感召力。
這種感召力有多強?
策叔注意到一個小細節,2023年2月,合肥市發布《支持“科大硅谷”建設若干政策》,旋即吸引了全球各類人才。
“要招30名管理等各領域人才,全球2000多人報名,有的甚至從美國硅谷等地趕來應聘。”
今年3月,科大硅谷發布全球合伙人招募公告,不到半月,就有來自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個團隊報名申請。
這樣的大手筆和大視野,不僅在安徽科創史上是空前的,更凸顯了安徽打造科大硅谷的決心和雄心:以最優生態集聚最高端的資源,努力打造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和高科技企業成長的“高產田”。
都說深圳的“六個90%”成就了創新之都,杭州創新“新四軍”生生不息,成功的關鍵便是深圳、杭州都營造了優質的創新創業生態。
而當下,以科大硅谷為代表,安徽將創新型省份建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旗幟性抓手,像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一樣全力打造一流創新環境、研發環境、人才環境,目標就是打造一流創新生態。
在合肥,專門成立市委科創委,將科創從一個市的部門工作上升為全局工作,推動全市形成“大科技”格局。
在安徽,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首家政企聯合打造的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安徽創新館、場景創新促進中心、每周1次的“雙創匯”等安徽硬核型創新動作層出不窮。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放眼國內外高校,名字為“科技商學院”的,都不多見。
這也成為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的一個鮮明指向——培養科技產業組織人才,即“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五懂”人才,促進科技產業創新發展。
這些平臺,從科技創新供需兩端架設橋梁,幫企業找技術,幫技術找市場,好比“衣服拉鏈”一樣,將供需雙方緊緊結合在一起,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鍛造了一批“懂科技、懂資本、懂產業”的干部隊伍,進一步優化了全社會支持創新創業的生態,安徽科創的品牌感召力和資源集聚力正在日益顯現:
各路企業家投資人“組團”到安徽;
全國首個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在科大硅谷掛牌;
1024全球開發者節,千萬人同時在線。
2022年,安徽新增人才84萬、總量突破1100萬,入選國家級計劃1300余人、居全國第8位;
2022年,有近390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在安徽誕生;
4月24日,2023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幕,50多位院士齊聚科創之城合肥。
……
如今的安徽,企業、資本、人才、創意等科創資源要素匯聚安徽,讓安徽的科創氛圍就像“大集市”一樣熱鬧。大家感嘆:“安徽,是我們該去的地方!”
4月26日,一場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集”—第二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將在安徽合肥“開市”,成為安徽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招商的最佳“代言”。
這場超燃的“科技大集”,也將帶你領略不一樣的安徽!
(指導:張道剛 王運寶 撰文:姚成二 許盼麗)
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