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資源,引人注目。
春天,山花爛漫分外耀眼;夏天,“銀色向日葵田”聚能發電;秋天,大棗核桃沁心香;冬天,冰天雪地金山銀山。
無論是煤氣電,還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文旅資源,新疆都是數一數二。
在新發展格局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下,新疆這些優質資源正在加快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也為安徽援疆工作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在落實具體工作時感到,皖疆兩地相隔萬里,有巨大的信息不對稱。所有減少不對稱的舉動,都會帶來巨大的要素流動,都可以為企業帶來財富、為群眾帶來實惠、為地方帶來發展。援疆工作與‘一帶一路’都是國家戰略,兩者完全可以深度融合,推進援疆工作由單向的援助升級為雙向的合作,由1.0版本‘輸血’升級為2.0版本‘造血’?!?span style="white-space:normal;">安徽省援疆指揮部臨時黨委書記、指揮長周密告訴《決策》。
2022年以來,安徽省援疆指揮部發揮長期在疆、聯系兩地的橋梁紐帶優勢,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創新舉措推進共建“軌道絲路”“能源絲路”“數字絲路”,努力推動物流、人流、信息流、文化流在皖疆兩地間暢通流動,探索出新疆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一條新渠道,在促進兩地共贏發展的同時,也將援疆工作推向新階段,實現更長時間、更多領域、更大規模援疆。
“軌道絲路”:共建中歐班列推動貨暢其流
2022年3月30日,在寶武鋼鐵集團新疆八一鋼鐵有限公司,往來穿梭的運輸車將“安徽造”運上班列,隨著一聲汽鳴,中歐班列向西一路“狂飆”,將價值100萬美元的白色家電發往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
這是首列由合肥國際陸港與新疆八一鋼鐵合作共建的“合肥(中歐)寶武班列”,截至目前,已發送專列8列,運送782標箱貨物出口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地。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要問:合肥不是有中歐班列嗎?為什么還要開通“合肥(中歐)寶武班列”?
來自合肥市的安徽援疆大數據(招商)小組團負責人彭輝從一組數據的對比中,向《決策》道出了原因,“過去,合肥每月有70列左右的貨量,到歐洲的光伏組件(陽光電源)、白色家電(美菱、美的)、到中亞的皮卡(江淮汽車)等是大宗商品主力,然而只能拿到上海鐵路局的每月33列指標,缺口很大。”
據測算,2021年合肥全年貨物出口需要中歐班列達800-900列,但全年指標數不到400列,中歐班列集裝箱艙位緊張,難以滿足本地外貿企業出口需求,破解貨物出境指標難題刻不容緩。
去哪找指標?深入調研后,安徽省援疆指揮部發現,由于新疆地產的產品種類相對單一、數量少,用戶相對分散,烏魯木齊中歐班列難以成列開行,富余了大量的指標。
一邊有需求,一邊有指標,在安徽省援疆指揮部牽線搭橋下,雙方不謀而合。合肥出貨,將商品運到烏魯木齊集拼集運;烏魯木齊出指標,向烏魯木齊繳費,這樣既有效提升了烏市集結集運中心的地位,又緩解了合肥外貿出口企業的燃眉之急,有效破解了合肥中歐班列的出口瓶頸。
2021年12月24日,安徽省援疆指揮部開展多方實地勘察后,積極與安徽省商務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改委、外辦、烏魯木齊鐵路局等主管單位對接,理順各方職責,成功促成合肥、烏魯木齊兩地陸港共建并合作出口班列,開行“合肥(中歐)寶武班列”出口白色家電。
更重要的是,一輛輛“合肥(中歐)寶武班列”向西馳騁而去,還滿載而歸,將國外高性價比的資源、物產等好貨帶回國內,助力安徽構建“買全球、賣全球”貿易體系。
出口貨物,時間至關重要。為幫助安徽優品快速通關、減輕企業負擔,安徽省援疆指揮部聚焦通關,協調建立安徽貨物優先入關通道,幫助安徽省商務廳協調解決合肥中歐班列回程滯留時間長和因長期滯留導致倉儲費用積累過高等問題。
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便受益于此。2022年,在安徽省援疆指揮部的協調幫助下,陽光電源在哈薩克斯坦的5個風電項目41套風機(271車大件)設備獲得優先通關,為項目按期建設完工提供了堅強保障。
物暢其流,貨通天下,造福于民。安徽省援疆指揮部促成的這條“軌道絲路”—“合肥(中歐)寶武班列”,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與業務創新,形成了可持續合作伙伴關系,實現了雙方共贏。
“能源絲路”:雙向奔赴推動資源要素流動
2022年12月31日清晨,合肥市從睡夢中蘇醒,人們開始一天的生活。但大多數人們并不知道,供應城市運轉的部分電力,卻是來自幾千公里之外,新疆廣袤戈壁上的風能和太陽能。
這天,±1100千伏吉泉線(新疆昌吉至安徽宣城古泉)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年內向華東輸電突破632億千瓦時,穩居全國第一。這項工程每年的輸電能力可以點亮4億盞30瓦的電燈,滿足5000萬家庭的用電需求。
安徽也從中受益,吉泉線運行2年多來,“疆電入皖”電量超過300億千瓦時,然而這還滿足不了安徽的用電需求。
安徽缺電嗎?
很缺。盡管安徽是一個能源大省,所打造的“火電三峽”享譽全國。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帶動全省電力需求的迅猛增長,2022年,安徽全社會用電量達到2993.2億千瓦時,再次實現兩位數高速增長,增速位居全國前列、長三角地區第一。
電力需求迅猛增長的同時,因“雙碳”目標的推進,國家嚴控新增煤電規模,省內煤電項目建設放緩,電力供應硬缺口逐步顯現。
《安徽省電力供應保障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指出,2024年最大用電負荷將達到6530萬千瓦,依靠現有電力供應能力及省際間臨時電力互濟,已難以滿足高峰用電需求,存在較大的電力供應保障缺口。國家能源局已將安徽省2022—2024年電力供需形勢確定為紅色預警,是全國電力供需形勢最為嚴峻的省份之一。
怎么辦?外電特別是“疆電入皖”是一條重要舉措。
2022年1月,安徽省援疆指揮部成功促成新疆能源局和安徽能源局簽訂2022年度安徽省電力援疆協議,成功將每年電力援疆協議量從8億度增加到21億度,同時,市場協議采購10億度綠電入皖。
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應對安徽發展的電力供需缺口,更重要的是,通過買電,特別是買綠電,可以有效破解安徽發展的能耗碳排“雙瓶頸”。
但買電終究只是應急之策,當電力緊缺時,各地都缺、難以自保,從長遠來看,必須要鑄牢通道,在新疆布局,實現“控點、穩線、保供”,把安徽人用的電牢牢抓在自己手上。
2022年3月,吉泉線送受電協議到期,安徽省援疆指揮部積極協調兩地能源局,及時續簽新的三年吉泉線送受電協議,并明確安徽省受電比例不低于50%。同時,為進一步穩定電力保供,積極助力皖能集團布局新疆,落地潞安協鑫電廠和西黑山英格瑪電廠2個為吉泉線配套的項目。
面對新疆豐富的能源,安徽省援疆指揮部沒有半點遲疑,見事早、行動快,一步先行、步步主動,成功打開了局面,這在推動皖企入疆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雙碳”背景下,國家新能源產業布局方興未艾,新疆口子剛開,安徽企業更要搶灘布局、搶占先機。越早,主動權越大;越快,對安徽發展的反哺能力越強。
為此,2022年4月6日,安徽省援疆指揮部緊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改委《引進大企業集團推進新疆新能源產業延伸發展招商方案》,成立了“安徽援疆新能源(延伸)產業聯盟”,海螺集團、皖能集團、陽光電源、國軒高科等安徽企業意向在疆投資新能源產業達到291億元。
一邊是強烈的投資意愿,一邊是巨大的投資機遇,在安徽省援疆指揮部牽線搭橋下,最終將實現雙向奔赴,攜手共贏互利。
對安徽來說,安徽企業到新疆投資建設電廠,可以有效保障安徽高峰期的電力供應,進一步保障安徽電力供應;對新疆來說,可以為新疆增加投資、稅收和就業,進一步提速能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數字絲路”:多措并舉推動農產品、人和文化流動
“不出合肥,通過微信小程序平臺,就能吃到地道的和田核桃和大棗,口感又香又脆!”安徽一位市民舒先生說。
舒先生所說的微信小程序平臺,是由安徽省援疆指揮部打造的皖疆匯數字經濟平臺,自2021年4月15日上線運營至今,已銷售和田地區農產品4200余萬元。
令人驚訝的是,小小的數字經濟平臺不僅銷售農產品,還集智慧旅游、皖疆風情為一體,帶來了巨大的農產品、人和文化流動,為群眾帶來實惠,為皖疆兩地帶來發展。
具體來說,是以銷售推動商品流動,讓安徽百姓享受物美價廉的新疆農產品;以旅游推動人員流動,讓安徽百姓領略大美新疆;以直播推動文化流動,讓安徽百姓感受新疆的美人、美景、美食、美德。
這顯然扎準了問題的穴位。對于外界來說,新疆優質的特色農產品和多姿多彩的文化旅游資源一直備受全國人民喜愛,但苦于距離、交通與渠道等因素的限制,導致無法共享這些優質資源。
以新疆大棗核桃來說,品質好、價格低,但由于缺乏營銷、運距遙遠,在安徽銷售價格很高。
為此,安徽省援疆指揮部將“皖美疆果”品牌作為安徽援疆消費幫扶項目總稱,并將其作為消費幫扶的新疆農產品進入安徽的品牌集成,包裝上統一印制“皖美疆果”標識。
在省直工委、省國資委、省委教育工委、省總工會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安徽省援疆指揮部開展消費幫扶進機關、進國企、進市場、進社會“四進”活動,積極爭取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的支持,將新疆農產品納入安徽農產品交易會重點安排,每年開展促銷活動。
同時,創造性開通“369新疆農產品安徽直通車”,讓安徽群眾在短時間內就能享受到物美價廉的產品。
什么是“369新疆農產品安徽直通車”?池州市援疆干部王玉龍告訴《決策》:“通過代理銷售企業,設置皖中(合肥)、皖北(蚌埠)、皖南(馬鞍山)3個前置倉,作為入皖的集散地和倉儲基地;發揮安徽6個援疆市結對皮山縣鄉鎮的消費幫扶作用;在各市縣(區)建設100家直營店,全省各大連鎖商超設立1000多個銷售專柜,構建形成‘援疆館為龍頭、直營店為骨干、專柜為基礎’的‘百店直營、千店直通’市場化銷售網絡。”2020年以來,累計助銷新疆和田農副產品10.5萬噸、15.6億元。
與農產品不同,新疆雖有著全國最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地域大,景點分散,旅客花在路上的時間長,停下來旅游的時間短。
針對這種現象,安徽省援疆指揮部開展的“萬人游新疆”系列活動,有效破解了這個難題。結合“快旅慢游”的理念,安徽省援疆指揮部先后組織4900余名安徽游客乘坐“皖和號”包機和專列暢游新疆,讓更多安徽人民成為“民族團結一家親”援疆成果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傳播者。
2022年3月,合肥一位市民譚女士乘坐“皖和號”,實現了向往已久的新疆之旅,讓她印象非常深刻,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但每當她聊起這段旅游經歷,都能深深感受到大美新疆的魅力,并由衷為安徽省援疆指揮部組織的“萬人游新疆”系列活動點贊。
在文化流動上,則又是一套全新的手法。就和田來說,盡管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人文自然景觀,但受限于傳統媒介的較低傳播效率,受眾較窄,知道的人并不多。
為擴大宣傳受眾面,安徽省援疆指揮部與中國新聞社合作實施“這里是和田”系列宣傳推介,通過中國新聞社的央媒視角把大美和田向中外推廣,共拍攝50余部宣傳片或短視頻,培育本地“網紅”3名、矩陣賬號5套,開展系列直播30余場,通過他們的視角展現了新疆社會穩定的大好局勢、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如果說商品、人員和文化流動是重點突破,那么“皖疆匯”數字經濟平臺則是集成式創新。
通過打造消費助農、智慧旅游和皖疆風情三大子平臺,“皖疆匯”數字經濟平臺成功將新疆的特色美食、異域風情、大美和田、人文習俗等資源,直觀地展現給廣大線上網友,讓全國各地的人都能成為安徽援疆的參與者。
古有絲綢之路駝鈴聲聲,今有“數字絲路”永遠在線,安徽援疆給和田皮山留下的,是一個“365天永不落幕的約定”。
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