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及“十年禁漁”的重要指示精神,2020年6月以來,蕪湖市啟動建設智慧長江綜合管理平臺,通過多部門共享一套感知設備、共建一個長江專題數據庫、共用一批人工智能分析算法,全面整合涉江執法力量,打通數據孤島,構建起覆蓋長江禁捕、打擊非法采砂、岸線和自然保護區侵占、水質和大氣污染防治、壩體崩岸監測等要素的一張圖監管,實現長江大保護從“九龍治水”向“統一作戰”轉變,對非法采砂、捕撈等涉江違法行為形成有力震懾,推動長江蕪湖段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搭建一個平臺。聚力構建統一指揮、執法聯動、綜合治理的智慧管理平臺建設,平臺共設企業建設、江豚保護區、岸線保護、林地保護、水域變化、濕地保護、農業面源污染和礦山治理等8大靜態專題,可對非法捕魚、非法采砂、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壩體移位、傾倒垃圾、交通安全、船舶污染等8大動態要素進行日常監管。平臺一期以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為底圖,通過歷年衛星圖層對比,對長江岸線企業(園區)搬遷、植綠復綠、濕地保護等進行監測管理。平臺二期擴充了打擊非法采砂、捕魚、傾倒垃圾和易崩岸段監測等綜合監管功能,在整合海事、公安、水務、環保、農業、交通等相關部門數據資源的基礎上,通過遙感衛星、雷達、無人機、高清攝像頭等設備,實現對長江流域蕪湖段全流域、全天候、全方位的智能監管。目前,在長江蕪湖段衛星遙感地圖上,隨意點擊一個監控點位,可實時查看高清視頻畫面,檢查是否存在非法采砂、捕魚等行為;通過雷達信號,過往船舶動態監測信息盡收眼底,實現對違法船舶的精準識別和追蹤。
整合兩種要素。在數據資源方面,整合高分辨率衛星影像、雷達、攝像頭等物聯感知設備獲取的數據,以及海事、公安、水務、環保、農業等業務數據,組建基礎數據庫。蕪湖海事局開放了蕪湖段7座脈沖雷達站點,開創性地將海事原始雷達信號數據接入智慧長江(蕪湖)綜合管理平臺,不僅實現了雷達與視頻監控綜合分析聯動,大大提高對非法船只智能識別的精準度,還避免了新建設施對長江沿線的破壞。鑒于偷漁及非法采砂等不法分子在聯合執法過程中會棄船上岸逃跑,市公安局共享了已建視頻點位數據,平臺接入沿江5公里范圍內“雪亮工程”布設的90個視頻監控點位,通過水上、陸上視頻監控的聯動,對不法分子實施岸上抓捕。在執法力量方面,全面整合涉江職能部門一線執法力量,建立“預警+出警+處置+反饋”閉環機制,實現流程化運行、扁平化管理、快速化響應,有力提升平臺運行效能。目前,蕪湖市已在長江流域蕪湖段的26個點位上,整合了26條執法船(艇)、2架無人機和229名執法人員。
破解三大難題。一是破解“監管難”。運用數字技術推動監管方式從單純的人防向“人防+技防”相結合轉變,并將事后監管變為事前預警。目前,平臺已通過遙感衛星,對全市長江岸線整治以來216個整治項目,長江1公里范圍內已搬遷的41家企業以及淡水豚自然保護區內拆除的33個非法項目進行有力監管。同時,平臺還通過集中管理長江大數據,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實時分析可見光、熱紅外等前端設備采集數據,聯動雷達跟蹤,及時發現并預警非法采砂、非法捕魚、非法傾倒垃圾、長江水環境污染等違法行為,有效提高長江違法事件智能感知能力。二是破解“取證難”。通過視頻算法對可疑船只進行自動拍照留底及視頻錄制,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對抓拍留證得到的圖片和視頻進行分析,建立異常船只軌跡、高發江段時段等模型。目前,無論是岸邊船只非法采砂,還是夜間船只江中拉網,智能監控平臺都能全程記錄,取證變得十分方便。三是破解“執法難”。委托專業公司研發雷達初篩、雷達視頻聯動、視頻精準識別等算法,對高空瞭望探頭、雷達組網等前端設備采集的數據進行篩選識別,發現可疑船只后,系統生成預警信息,實時推送至相關一線執法部門。尤其是夜間,利用熱成像監控每隔一小時進行一次全江巡查,一旦發現非法捕魚、非法采砂、非法傾倒垃圾等涉江違法行為,立即指揮就近的執法艇前往現場執法。自平臺運行以來,通過雷達和視頻的實時監控,累計抓獲非法泵船21艘,其中蕪湖水域5艘、相鄰市水域16艘。
(來源:蕪湖市委改革辦、市發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