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亚洲韩国国产,另类专区欧美制服同性,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福利软件,美国av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智庫 > 區域經濟

亳州探路“糧經共進”新模式

  作者:崔寶玉 王孝璱  編輯:紀海濤  來源:決策網時間:2022-10-13
譙城區的小麥+朝天椒套種實現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的統一,實現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也實現了“藏富于民”。

會議開到村一級!

6月14日,安徽省糧食安全工作會議在合肥召開,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進一步深化認識、查找短板、強化舉措、建立長效,真正把糧食安全的各項工作落實到位,要深刻認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從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實踐行“兩個維護”的高度,堅決扛糧食安全責任,為穩住經濟大盤、實現高質量發展筑牢“壓艙石”。

近年來,亳州市譙城區通過探索“糧經共進”新模式,有效協調政府需求和農民訴求,實現了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的統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拓展了新思路,其主要做法值得借鑒推廣。

糧食產得出、供得上、供得優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就是要穩住農業基本盤,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譙城區“糧經共進”模式通過土地整理、土地流轉,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結合“兩強一增”,在“穩面積”、“穩產量”和“穩效率”上持續發力,全面挖掘糧食生產空間、創造科技提升空間、改進農機服務空間,有力保障了糧食產得出、供得上、供得優。

一是用“好”土地穩面積。譙城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挖掘糧食生產潛力。一方面,譙城區并不像山東壽光、莘縣一樣只進行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而是結合國家糧食安全的政策目標,以“糧經共進”為主線,以小麥套種朝天椒為抓手,扛起豐產豐收的重大責任。2022年,全區通過套種、輪作等方式種植辣椒30萬畝,在全國縣(區)種植面積排名第1位。另一方面,又以退林還糧和整合利用拋荒地、旱地、邊角地塊為基礎,擴大可耕種面積,確保糧食種植面積只增不減。截至目前,全區實現退林還糧近4萬畝,整合利用拋荒地、旱地、邊角地塊1萬多畝,2018-2022年,譙城區土地面積呈逐年遞增態勢。

二是用“足”科技穩產量。譙城區深入實施“藏糧于技”戰略,著力通過科技改善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改進耕作方法,推動種子種苗產業發展,用科技引領變“糧田”為“良田”,促“種優”獲“糧豐”。經過科學測算,從“畝穗數、穗粒重、千粒重”等因素看,小麥+朝天椒套種提高了透風透光性,能夠使小麥充分吸收朝天椒移栽時增加的水肥,增加小麥畝穗數、穗粒數。而且朝天椒套種小麥能夠抵御倒春寒,還能夠使每畝壟套辣椒比滿種辣椒增產300-500斤。此外,譙城區還通過科技推動種子種苗產業發展,著力抓好良種聯合攻關和種源技術攻關,培育種植優質小麥60萬畝,并實現“一顆辣椒桿上產2公斤辣椒”,真正做到了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畝均產量的雙提高。

三是用“活”機械穩效率。譙城區持續推進“機械強農”行動,實現良機與良田、良種、良法相匹配,提高機械裝備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通過對傳統農機裝備的升級改造,使農機能夠靈活應用于不同地域、產業、空間等場景,能夠為糧經共進提供單環節、多環節、全程化的生產服務,并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管理掌握小麥和朝天椒生長的動態數據。2021年以來,譙城區探索的無人農場采取智能化、智能化作業,使勞動生產率提高70%,單位面積產量提升近20%,切實保障了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穩產增收。

“錢袋子”鼓起來

“錢袋子”鼓不鼓,是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關鍵所在。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根本在于建立農業農村發展導向型的農民增收機制,譙城區小麥+朝天椒套種的創新實踐,就是在構筑糧經規模共種的基礎上,構建了以農業農村發展為導向的農民增收格局。

一是調優結構,壯大了經營性收入。譙城區立足特色產業優勢,優化調整種植業結構,通過發展麥套、蒜套、菠菜套、藥材套等,實現一肥兩用、一地雙收,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切實增加了經濟作物收入。2021年,譙城區以21個小麥套種朝天椒高標準示范區為抓手,每畝地為農民額外創收8000-15000元。

二是促進就業,提升了農民工資性收入。譙城區小麥+朝天椒套種產業規模化種植,既在生產環節吸納本地農民就近就業,又通過打造功能多樣、業態豐富的全產業鏈條,在經營管理、產品加工和市場流通等環節為農民提供新的就業崗位,多渠道增加了農民工資性收入。朝天椒在耕、種、收、加工、倉儲和物流等環節都需要大量勞動力,目前用工價格每人每天約100元,通過勞務服務可以為用工農戶(脫貧戶)人均年增收10000元。2021年,雙溝鎮孫集村村書記種植麥套朝天椒近400畝,帶動脫貧戶30余戶,脫貧戶年均增收達到了15000元以上。

三是盤活土地,增加了財產性收入。譙城區依托“鄉村振興公司+農戶”模式,動員農戶將土地委托給村鄉村振興公司統一對外出租流轉,再鼓勵當地種植大戶、外來工商資本認領土地,進行小麥+朝天椒連片套種。村集體對外規模化流轉的地租價格由400元/畝提升到了700元/畝,農民獲得了穩定、高位的租金收入。在此基礎上,公司還成立了農資供銷、農機托管和勞務派遣三個服務組織為連片套種的經營主體提供服務,每年為全區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500多萬元。立德鎮喬樓村通過村鄉村振興公司對外共流轉土地8500畝,獲得村集體經濟收入67.65萬元,農戶作為股東除了獲得土地租金外,還獲得了每畝40元的二次分紅。

四是完善政策,提高了轉移性收入。譙城區按照上級政府政策要求,并結合糧經套作實踐,配套出臺“四帶一自”特色種養、朝天椒規模栽培、發展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基地等獎補政策,朝天椒規模種植每畝補貼300-400元,大幅增加了農民的轉移性收入。此外,為大力推進機械強農,出臺了辣椒移栽機、收獲機購置補貼方案,農機購置主體除享受國家規定的購置機械補貼外,還享受購置機械總額30%的財政補貼、總額30%的3年貸款貼息。為強化農業保險的“兜底”保障功能,實施了農業保險“以獎代補”模式,為連片種植達到30畝以上的小麥+朝天椒套種戶減免保費,讓農民不再為自然災害“買單”。2021年,參加農業保險的朝天椒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參保率達到70%。

打造鏈狀產業形態

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既是穩糧增收的應有之義,也是穩糧增收的應然趨勢。譙城區小麥+朝天椒套種夯實了一產、增強了二產、催生了三產,統籌全產業鏈發展功能布局,基本形成了鏈狀的產業形態,有效推進了鄉村三產融合與產業興旺。

首先,一產擴量提質。譙城區小麥+朝天椒套種規模不斷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從2008至2022年逐年遞增,朝天椒種植面積也比2021年的15萬畝翻一番,從事小麥+朝天椒套種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大戶約1500家,規模較大的育苗基地15家,在全區21個鄉鎮創建了21個小麥套種朝天椒高標準示范區,標準化、規范化種植水平不斷提高,“三品一標”質量認證體系逐漸完善。2022年,蘆廟鎮建設了20多畝的朝天椒新品種示范基地,示范新品種82個,其中,安徽省蔬菜產業體系供種19個,創響了蘆廟鎮“中華辣椒第一鎮”的區域品牌。

其次,二產加快推進。譙城區積極推進小麥+朝天椒套種,由生產環節向倉儲、加工和流通環節縱向延伸,初步打造了全產業鏈發展的產業生態。在倉儲環節,利用項目資金、工商資本建設12座冷庫和38個烘干廠房,服務朝天椒烘干、色選、冷藏等。在加工環節,引進亳州市保銀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分揀、烘干、打漿、打粉、冷藏等于一體的辣椒加工廠。在流通環節,利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項目資金1500萬元,建設具有交易、檢測、倉儲等功能的朝天椒物流集散市場,服務約1.5萬家市場交易主體和170余萬消費群體。

最后,三產不斷壯大。一產擴量提質和二產加快推進催生了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目前,全區18個鄉鎮建設了小型朝天椒交易市場,全區擁有從事朝天椒收購、銷售的經紀人約2000人,從事朝天椒收購、銷售的企業20多家,極大拓展了農產品的交易空間,拓寬了農產品的交易范圍。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依托小麥+朝天椒套種的特色產業優勢,深化農旅、農文、農商融合,實現了向餐飲服務、休閑旅游、農產品電商等領域縱深發展。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既要堅定不移地守住耕地紅線,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制度,還要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切實促進農民增收。譙城區的小麥+朝天椒套種實現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的統一,實現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也實現了“藏富于民”,是推進糧經共進、保障糧食安全的成功探索。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農村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

0
最新期刊
X
X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峻县| 桐梓县| 富川| 章丘市| 额尔古纳市| 靖州| 长子县| 库尔勒市| 天津市| 连山| 石景山区| 什邡市| 南京市| 弋阳县| 三穗县| 淮阳县| 永康市| 青铜峡市| 华容县| 亳州市| 买车| 铁岭县| 百色市| 且末县| 梁山县| 武强县| 仁寿县| 托克逊县| 大名县| 宝坻区| 枣强县| 鲁甸县| 宁陕县| 广河县| 太仓市| 唐海县| 镇康县| 永城市| 常山县| 金塔县| 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