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書記點名。
前不久,河南召開省委工作會議,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把內鄉作為“頭部帶動型”案例,充分肯定了內鄉發展的模式、路徑。
一個中原內陸大縣,曾一度被批評為宛西“經濟洼地”,如今實現了“撐竿跳”,一躍為河南縣域經濟發展高地,綜合發展水平由南陽市第三方陣快速攀升到第一方陣。
內鄉做對了什么?
從跟跑、并跑到領跑
過去五年,河南變化最顯著、最深刻的縣域是誰?
答案毫無疑問是內鄉。
從經濟總量和增速來看,內鄉經濟總量由2015年的147.9億元增至2020年的263.1億元,年均增長11.6%,這五年,縱向對比下,是內鄉發展速度最快,綜合實力提升最明顯的五年。
從區域發展來看,內鄉是整個南陽地區經濟增長最快的縣,綜合實力實現了從南陽市第三方陣向第一方陣的歷史性跨越,橫向對比下,這五年,內鄉實現了由跟跑、并跑到領跑的關鍵性跨越和歷史性轉變。
從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來看,“十三五”期間,內鄉成為“龍頭帶動型”縣域高質量發展樣本,通過充分利用發揮放大牧原、金冠、飛龍等“龍頭”“鏈長”作用, 縱向推進全產業鏈整合,橫向推動產業集群集聚式發展,形成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鄉現象、內鄉經驗和內鄉模式。
放在全國來看,“十三五”時期,內鄉初步搭建、具備了爭創全國百強縣的超級配置,包括“頭部”企業,優勢的主導產業生態,全國一流的縣域金融生態,頂格推進的營商環境,互相成就、深度融合的政企關系等等。可以說,內鄉站上、站穩、開啟了高質量跨越發展的新節點、新階段、新周期。
內鄉這種“翻天覆地”變化的背后,是一條能夠代表、引領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跨越發展的“內鄉模式”。
放眼“十四五”時期,內鄉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勇當區域發展領跑者、跨入全省20強、接近全國百強縣門檻”的總目標,并提出實施“五大戰略”,把“四縣一中心”作為主攻方向。
頂格推進,打造最優營商環境
縣域經濟發展,產業是第一支撐力,這是“內向模式”的核心要義。
圍繞生豬產業,內鄉從產業鏈最前端的原糧輸入、飼料加工,到養殖、屠宰、物流,再到農牧裝備、肉制品加工,乃至更遠端的醫療化工等等,充分發揮牧原的“龍頭”和“鏈長”作用和功能,推動了優勢產業在地化全產業鏈集群式發展。
隨著一批在建項目,包括牧原智慧物流園、高標準數字化種養循環示范區、牧原食品城、農牧制造裝備孵化園等等逐步建成投產,一個打通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飼、養、加、農、工、貿”于一體的生豬全產業鏈體系,已經有了全面起勢的良好的基礎和態勢。
圍繞產業生態謀篇布局的視野,內鄉以項目來承載發展理念的方式,不斷放大優勢產業的生態復合競爭力的做法,這種全產業鏈集群式思維模式,特別值得河南省乃至全國縣域借鑒學習。
從表面來看,內鄉的大發展,是上馬了一大批項目,還有一批企業茁壯成長,形成了若干個優勢主導產業,但真正的原因,是內鄉營商環境在不斷優化。
內鄉的做法,是頂格推進打造最優營商環境。
一是頂格傾聽。面對企業家、面對市場,學會傾聽,也就學會尊重市場、尊重企業家。內鄉充分認識到,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市場化改革的主角。他們最了解市場、最關注趨勢、最了解技術、最熟悉企業的上下游產業。企業是加快高質量跨越發展的關鍵所在,黨委、政府和企業是發展命運共同體。
內鄉縣委書記楊曙光在談到如何構筑黨委、政府和企業是發展命運共同體時說,“企業圍墻內的事情由企業負責解決,企業圍墻外的事情由政府負責解決。這句話有道理,但還不夠深入,應該拆除這道“圍墻”、打破這個邊界,如果政企能夠深度融合,實現兩者間良好的溝通和互動,就能夠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也能更好地促進一個區域經濟發展。”
內鄉與牧原合作,就是典型案例。以內鄉政府聯合牧原主導,對內鄉農商行進行成功改制,牧原成為內鄉農商行第一大股東,實現了農商行和牧原集團的合作共贏等;此外,同樣通過政企深度合作,推動了農牧設備制造和農牧物資的生產制造產業集群的落地、壯大等等。
二是頂格協調,也就是流程再造、機制創新。
內鄉向過去層層匯報的低效協調模式“開刀”,對政務服務流程實施并聯式、扁平化改造,實行“鏈長制”、“專班制”,通過經濟運行月調度和項目工作周調度等機制,來提高項目建設和服務企業的效率。
對內鄉這樣有跨越發展的強烈需求、需要趕超發展的區域來說,在骨干企業遇到問題時,內鄉黨委、政府點對點地解決問題,讓“由下而上”逐級協調向上推進的工作流程,變成“由上而下”的頂格協調推進機制,主要負責人親自推動,靠前指揮,企業的需求“一站搞定”。
三是頂格推進,就是要構建統一指揮、分工協作、權責對等、協同高效的落實機制,打破畫地為牢、條塊分割,打通產業、行業、部門之間的分隔,增強工作推進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內鄉頂格推進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其結果是把營商環境升級為產業生態構建,通過產業生態的構建,實施全產業鏈在地化發展的態勢,不僅有效降低企業和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核心企業和供應鏈企業之間的物流成本、研發成本等,還能夠通過供應鏈數據的應用,解決數字化供應鏈金融的問題,最終打造出最優的產業生態圈。
玩轉資本招商
新一屆河南省委省政府上任以來,資本招商一直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聚焦的重點之一,河南更是出臺了一系列資本招商的政策文件,正式開啟資本招商新時代。
如何玩轉資本招商?如何把金融思維貫穿到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中?有沒有好的模式和樣板?
這方面,內鄉堪稱河南的資本招商縣域標桿。
當下的內鄉,金融新業態層出不窮,不僅有普惠金融、供應鏈金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投資基金;而且還入選全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百強縣,上市掛牌企業數量居南陽第一,縣域經濟證券化水平位居南陽第一等等。
內鄉是河南省第一批把“金融驅動”作為核心發展戰略的縣域之一,并且明確提出打造“區域性金融高地”目標,通過理念先行、政策優化、創新模式,構建良好的區域信用環境、融資平臺,創新方式方法,走出一條利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這里面,內鄉有三點特別關鍵的創新。
第一是供應鏈金融模式。內鄉創新推出以牧原集團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在累計為上下游數百家供應鏈企業發放40多億元貸款的同時,做大做強供應鏈金融業務,建設生豬產業鏈數字化金融服務管理系統,牢牢抓住了數字時代發展機遇。
第二是成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投資基金。2020年8月,內鄉創設并發起了河南全省首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基金,重點圍繞以牧原集團為代表的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屠宰加工、環保處理和“種養加”一系列生豬產業發展體系進行投資,并帶動與之相配套的農牧裝備、生態農業、公益事業等項目建設,通過基金的產業引導投資,進一步提升內鄉縣核心產業競爭力,推動內鄉縣優勢產業結構優化,最終撬動內鄉縣域經濟高質量跨越發展。
第三是創新資本招商模式。內鄉通過創新實施“龍頭企業+園區平臺+政務服務+金融服務”和“園區平臺+資本招商”等模式,推動牧原供應鏈企業集群式入駐,初步形成了政府營造低成本營商環境、核心企業多元賦能、產業生態共生共榮的生動局面。
鄉村振興的“內鄉奇跡”
內鄉的跨越發展,還體現在鄉村振興上。過去幾年,內鄉找到了一條高質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好路子,并且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內鄉以高標準種養循環示范區項目為引領,不斷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實施優勢產業在地化全產業鏈集群發展過程中,內鄉通過以牧原等龍頭企業為鏈長、龍頭,以高標準種養循環示范區項目為引領,以成鏈、成片、成群為思路,一方面打造高標準農田、種養生態循環產業園以及優質基本煙田,推進農業規模化、品質化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色列農業園等園區載體平臺,推動特色農業發展以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其次,打出全域整治牌,通過資源資產化,統籌規劃農業資源,破解了鄉村振興“錢從哪里來”的難題,充分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內鄉正在探索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探索農戶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補償機制,增加農戶財產性收入。同時,統籌規劃整合鄉村空間(土地)和自然資源(山水林田湖草),植入金融資本等現代生產要素,做好農村的土地、森林、水、砂石、礦產及生態環境等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推動“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農戶權益股份化”,通過把農村沉睡的資源資產轉化為市場資本和金融產品,開辟市場融資新渠道,實現農村資產的市場價值,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金融動力。
再次,通過“新鄉建”行動,建設美麗鄉村。
內鄉著重突出分類實施、示范引領帶動的操作思路。分類實施方面,內鄉強調通過科學把握鄉村差異性,通過規劃設計、要素投入、督導考核、宣傳培訓等機制,引導不同類型鄉村找準發展路徑、發揮自身優勢,分類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示范引領帶動方面,內鄉正在探索以典型村落、龍頭項目作為先導區和示范區,一方面推動農民收入不降反增,提高村民生活品質;另一方面,助力推動區域村莊優化布局,實現村莊高質量規劃建設。
最后,內鄉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培育壯大農村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發展和經濟數字化轉型,將重塑產業經濟和社會治理的新格局,對縣域發展而言是一次賽道升維、增量擴大的新機遇。
內鄉積極搶抓數字經濟機遇,率先布局新基建,正通過大數據、遙感等技術,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用數字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作者系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三農學者)
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