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亚洲韩国国产,另类专区欧美制服同性,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福利软件,美国av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智庫 > 區域經濟

高校爭奪戰:高配版“搶人大戰”

  作者:朱昌俊  編輯:紀海濤  來源:決策網時間:2021-10-29
城市人才競爭正在向一個更激烈、更高維度的階段升級。

QQ截圖20211029124713.png

各城市間的“搶人大戰”風起云涌,主要表現為“送戶口”、“送錢”等直接的激勵。

其實,還有一場更隱蔽也更高階的“搶人大戰”在同時上演,就是各地對于高校的激烈爭奪。

今年7月,重慶市政府在一天內分別與中國農業大學、南京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多所國內知名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重慶瘋狂“搶大學”的舉動,其實只是近幾年國內城市在“高校爭奪戰”中的一個縮影。公開報道顯示,過去兩年間,在高等教育資源與經濟實力不慎匹配的廣東,僅大灣區就有接近30個大學、學院、研究生院、新校區建設推進。而向來以“最缺”大學著稱的深圳,更是表現踴躍。

毫無疑問,以重慶、深圳、青島等為代表參與的“高校爭奪戰”,預示著繼放松落戶后,城市的人才競爭正在向一個更激烈、更高維度的階段升級。

哪些城市“搶大學”最積極?

城市對人才的競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流動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從鄉村到城市,從內陸到沿海。近些年來,隨著產業轉移和內陸地區的崛起,人口由沿海向內地回流的現象也同時出現。

而這幾年,城市間的“搶人大戰”,成為影響人口流向的一個重要變量因素。其主要手段便是降低落戶門檻。這個手段,幾乎所有城市都在用,也可以說是最“偷懶”的方式。

但是,當落戶門檻對人口進入城市的影響程度降到最低,城市對人口的爭奪,必然需要借助更高級的手段。

這其中,高等教育資源或是最能夠反映一座城市搶人、留人實力的指標之一。

所以,我們看到,近幾年多個省份和城市都高調開啟了“建大學潮”——通過新建大學、合作辦學、引進分校與科研機構等多種方式,增加所在地方的高等教育資源。

以廣東為例,近兩年間就有接近30個大學、學院、研究生院、新校區建設推進,可以說把經濟第一大省在高等教育補課上的雄心展現得淋漓盡致。

其中,高等教育實力與經濟實力嚴重不匹配的深圳,尤其著急。經過持續發力,目前深圳引進的頂級高校資源規模已經非常龐大,僅985大學在深圳組建的分校和研究院就超過30個。

此外,與“南深圳”遙相呼應的是“北青島”。此前,青島曾提出目標,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機構(含軍事院校)總數由25所增加至50所以上。

另一個在高等教育上悄悄發力的城市是重慶。2017年,重慶明確提出,到2020年力爭引進國內外100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資源以多種模式落戶重慶。

2021年初,重慶教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提出,將力爭2021年重慶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的高校和學科數量翻一番,第五輪學科評估A類學科數量翻一番。

不少城市之所以對“搶大學”如此著急,主要還是由于一些城市的高等教育實力與自身經濟發展基礎和水平不相匹配。

以重慶為例,截至2020年底,重慶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學校68所,本專科在校學生91.56萬人,研究生8.31萬人,而“雙一流”大學只有兩所。

放眼全國,這份高等教育“大數據”與重慶作為城市經濟第五城的地位存在明顯反差。要知道,廣州、武漢的在校大學生數量都已經超過百萬,而在“雙一流”大學數量上,即便不與北京、上海相比,重慶也被成都、西安、武漢等二線城市輕松甩在身后。

所以,不管是為了“搶人才”,還是從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包括重慶在內的一些城市都必須把“搶大學”提上發展日程。

除了重慶、深圳、青島等地,在“搶大學”這條賽道上涌現出的積極選手,至少還有杭州、寧波、蘇州、鄭州等多座城市。

“搶大學”為何會變得如此重要?

長期以來,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主要依賴于城市的行政等級。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直轄市和作為地方行政、文化中心的省會城市。

截至2020年底,高校數量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別是:北京(93)、武漢(83)、廣州(81)、重慶(65)、上海(64)、西安(63)、鄭州(62)、天津(56)、成都(56)和合肥(55)。

“雙一流”大學數量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別是:北京(34)、上海(14)、南京(12)、西安(8)、成都(7)、武漢(7)、天津(6)、廣州(5)、長沙(4)、合肥(3)。

但在市場經濟時代,一批新興城市在經濟上脫穎而出,自然有動力和實力去謀求與自身經濟發展水平更匹配的高等教育資源。典型如深圳。

除此之外,還有幾點現實背景值得注意。

一是,人才、人口的競爭進入存量時代,一個有豐富高等教育資源的城市,人才競爭首先就贏在了起跑線。

或許有人會說,有了好的大學,并不意味著一定能留住人才。典型如近些年明顯遭遇人才流失危機的蘭州。但問題在于,沒有好的大學,蘭州可能連談論這個話題的資格都沒有。

所以,豐富而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永遠是城市在人才競爭上的一個重型武器。并且,隨著人口跨省流動的“降溫”,未來這一點會體現得更明顯。

這方面,經濟第一省的廣東就是一個非常具有說服力的例子。按說,論對人口的綜合吸引力,廣東在全國可以說是無出其右了。但是,這并沒有削弱廣東在建大學上的積極性。

原因何在?除了廣東對人才的需求旺盛,以及有足夠的財力去支撐高等教育的擴張,更重要的原因是,廣東要繼續維持自身在人才、人口上的活力和吸引力,就必須建立更牢固的“護城河”。

一個數據可以說明。根據2021年3月公布的《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初步成果,未來15年,廣東將繼續增加約2000萬人。如此大的人口增量靠什么來支撐?除了既有的優勢,當然還離不開更多高校的引人、留人。

相較其他方式,高等教育留人,尤其對于吸引年輕人口有著直接幫助。而這部分人口又將是“人口再生產”的關鍵資源。所以,其重要性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二是,高等教育資源決定了一個地方的未來發展上限,而經濟發展水平又反過來影響一個地方的人口吸引力。

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未來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過 17%……要實現上述目標,沒有足夠的科教平臺和資源的支撐,沒有人才的支持,注定是奢望。

可以說,輸了人才這一步,一個地方就很可能“步步輸”。

努力“搶大學”,更要努力留人

當然,對于一些地方和城市來說,要增強高等教育資源在人才競爭上的優勢,更多則要在提高留人能力上發力。

前面說到的蘭州如此;過去幾年啟動“大學生留漢工程”,爭取每年新增留漢大學生10萬人的武漢也是如此。

這些城市本身有著較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但相較于高等教育資源本身的厚度,在人才留存上的表現,明顯有待改善。

以南京為例。盡管近一兩年南京的經濟排名已躋身全國前十,但是在過去幾年“搶人大戰”中,南京存在感并不高。如2019年,南京常住人口增量僅有6萬左右,被一批二線城市拉開明顯差距。

所以,今年5月,南京就為全市26.3萬2021屆大學畢業生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畢業典禮。南京市委主要領導在典禮上寄語畢業生——你們是南京“最想留住的幸運”,并發出來自大南京的邀請——與寧同行,追逐夢想。

同時,南京還提出整合優化各類政策,推出“紫金山英才寧聚計劃”,為留寧大學生在落戶、租房、購房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

雖然說,這些政策此前一些城市也推出過,但對于一向“低調”的南京來說,市委主要領導親自出馬留人,突破性不言而喻,也可以說是把城市搶人、留人的門檻,拉到一個新的高度。

總之,瘋狂建大學、搶大學也好,不遺余力留人也罷,都在順應一個愈發清晰的城市競爭常識。那就是對人才的爭奪,已經成為城市競爭最基礎的一環,能夠保持淡定的城市已經越來越少。風起云涌的“搶大學”浪潮,是否會帶來城市格局重新洗配,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

36
最新期刊
X
X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山县| 旬邑县| 宜黄县| 专栏| 玛沁县| 西畴县| 巴彦淖尔市| 方山县| 电白县| 威宁| 灵丘县| 鄯善县| 永新县| 卓资县| 乌拉特后旗| 大丰市| 龙门县| 高邑县| 宁明县| 新竹市| 奉节县| 上犹县| 乌鲁木齐县| 平乡县| 龙里县| 双流县| 广东省| 略阳县| 台北县| 郎溪县| 湟源县| 迭部县| 甘肃省| 昭平县| 府谷县| 白城市| 托克托县| 桦甸市| 瓮安县| 枣阳市| 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