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破萬,滁州再次摘得探花,“小馬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領先!
截至1月29日,安徽16地市經濟成績單全部出爐。2020年,你的家鄉是否表現搶眼?一起來看。
合肥破萬億,滁州坐穩經濟“第三城”
與2019年的16地市成績單相比,決策雜志(微信ID:juecezazhi)分析發現,2020年16市經濟發展態勢和排位保持穩定。令人驚喜的是,多個城市邁上了屬于自己的新臺階。
從經濟總量看,省會合肥繼續領跑全省。2020年,合肥也迎來了兩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節點:一是經受住了疫情、汛情的雙重考驗,半年負轉正、全年經濟總量首次突破萬億;二是歷史上第一次進入全國城市經濟20強。
決策雜志(微信ID:juecezazhi)梳理發現,合肥從2000年之前的排名全國90位左右,到2020年位居全國第20位,整整前進了70位!從2006年合肥地區生產總值首次達到千億,到2020年破萬億,合肥用15年增長了10倍。
包括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在內的全國所有城市中,“黑馬合肥”是提升最大、最快的,沒有之一!
放在長三角城市群中來看,合肥繼2019年之后再次力壓南通,排在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之后,并與前一位的差距不斷縮小。
“省域副中心城市”蕪湖排在第2位,經濟總量達到3753.02億元;滁州在2019年站上安徽經濟“第三城”之后,2020年繼續保持,并且經濟總量再次躍上新臺階,邁入“3000億元大城市”門檻,達到3032.1億元。隨著滁州的上升,安徽3000億元以上城市達到3個。
阜陽位居第4,經濟總量達到2805.2億元;安慶、馬鞍山分列第5、第6位,分別為2467.7億元、2186.9億元;蚌埠位列第7位,經濟總量為2082.7億元。宿州成功邁過2000億元門檻,經濟總量達到2045億元,排名第8。
這是目前全省8個經濟總量超過2000億元的地市,比2019年多出1個。
決策雜志(微信ID:juecezazhi)注意到,正處在爬坡過坎階段的銅陵,2020年經濟總量重返1000億元梯隊。“十三五”以來,銅陵堅定不移推進產業轉型、城市轉型,逐漸趟出了一條資源型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的路子。銅陵重返千億,也讓全省經濟總量超過1000億元的地市達到14個。
從經濟增速來看,滁州位居第一,達到4.4%;合肥位居第二,達到4.3%;馬鞍山以4.2%位居第三;亳州、六安經濟增速同為4.1%;安慶、宣城和池州增速同為4%。
與全省的經濟增速相比,8個地市經濟增速跑贏全省3.9%的經濟增速,分別是滁州、合肥、馬鞍山、亳州、六安、安慶、宣城、池州。宿州增速3.9%與全省持平。
滁州、六安多項指標表現亮眼
如果說經濟總量反映的是城市的基本面,那么主要經濟指標體現的就是一座城市的發展能量,這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
2020年,16地市中誰的表現更搶眼?
先看經濟發展的核心指標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20年,安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比全國高3.2個百分點,居全國第六位。
具體到16個地市,7個地市超過全省增速,分別為池州、合肥、六安、滁州、安慶、馬鞍山和宣城。其中,池州增速居首,達到8.4%,合肥以8.3%的增速排在第二位,六安位列第三,增速為7.7%。
再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各地市向高質量發展的關口期,這是觀察各地產業發展的最佳窗口。2020年,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8%,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高12.5個百分點,新舊動能轉換明顯加快。
從各地市來看,有10個地市超過全省18%的增速,分別為淮北、淮南、滁州、馬鞍山、亳州、六安、池州、蚌埠、合肥和蕪湖,14個地市增速達到兩位數。
淮北增速全省第一,達到30.7%;淮南位居第二位,增速為30.4%;滁州位居第三位,增速為29.8%;馬鞍山、亳州、六安和池州增速也超過了20%。
區域之爭,實質就是項目之爭。大項目、好項目多的地方,變化就快,發展就快。從各市的固定資產投資來看,2020年,安徽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1%,比全國高2.2個百分點。
在各地市中,10個地市超過全省增速,分別為滁州、淮北、六安、馬鞍山、阜陽、安慶、宣城、蕪湖、宿州和池州。
其中,滁州以10.1%的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也是唯一達到兩位數的;淮北以9.3%緊隨其后,六安、馬鞍山分列三、四位,增速分別為8.7%和8.4%。全省有14個地市投資實現正增長。
再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0年,安徽省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33.7億元,比上年增長2.6%,增速居全國第三位。
具體到16地市,合肥以4513.8億元總量穩居全省第一,阜陽以1836.6 億元位居第二,這與阜陽的人口基數有關,蕪湖以1584.3 億元位居第三。
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來看,16市全部實現正增長。其中,滁州最快,增速為3.9%,位居第一,阜陽為3.5%,位居第二,宿州以3.3%排在第三。
綜合來看,滁州和六安在多個指標上表現亮眼。
誰的“錢袋子”更鼓?
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下,跟地方經濟運行情況直接有關的,就是居民收入。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安徽省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03元,比上年增長6.4%,比全國高1.7個百分點。
從16地市來看,馬鞍山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第一,達到42392元,“小馬哥”再次一馬當先。合肥位居第二,達到41619元。馬鞍山、合肥是排在領跑位置、超過4萬+的兩市。
蕪湖位居第三,為36829 元;宣城以30746 元排在第四位。蕪馬宣三市地域相連,在安徽東南部形成一片收入高地。其余12地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3萬元以下。
全省來看,8個地市超過全省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馬鞍山、合肥、蕪湖、宣城、銅陵、蚌埠、淮南和淮北。
在增速上,六安位居第一,達到7.5%;阜陽位居第二,為7.4%;亳州和宿州同為7.3%,位居第三。這些地市大都位于皖北地區,彰顯了皖北如今經濟發展的活力。
為什么是滁州
在安徽省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十三五”時期的滁州,堪稱一批“黑馬”。
經濟總量連跨2000億元、3000億元大臺階,從1812.3億元增至3032億元,連續兩年坐穩安徽省經濟“第三把交椅”。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45296元升至73841元,滁州提前實現了從“總量第一方陣、人均靠后”向“總量第三、人均第一方陣”的歷史性轉變,并首次躋身全國百強城市行列。
滁州為什么能?
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曾指出:滁州工作做得好,有三條經驗,一是抓機遇,二是大招商,三是善作為。滁州市各級領導干部攥緊拳頭、拼勁很足,展現了迎難而上、乘勢而上的能力本領,體現了越是困難越向前的擔當精神。時刻把大招商、招大商擺在重要位置,鍥而不舍抓項目,以項目大突破為高質量發展集聚動能。
特別是大招商,滁州將其演繹得淋漓盡致。
2020年,滁州全市億元以上項目新簽約476個、新開工578個、新竣工385個、新投產270個,同比分別增長11%、23%、20%、49%。其中,新簽約20億元以上項目21個,增長62%。
安徽省第十一批貫徹“六穩”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現場推進會在滁州舉行,全年集中開工重點項目309個、總投資1929億元,均居全省第一。
“滁州是安徽發展的縮影,過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打贏了12場硬仗,月均一仗、仗仗皆捷。”1月28日,滁州市委書記張祥安在安徽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滁州代表團會議上說。
滁州速度,最重要的是來自于實干。“十三五”時期,在對接大江北、建設新滁州的戰略引領下,滁州人搶抓南京都市圈的機遇,擰成一股繩,搏盡一份力,狠下一條心,將目標一步一步變為現實。
“滁州產業基礎越來越雄厚,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干部為事業想、組織為干部想’的氛圍越來越濃,找到了一條符合滁州實際、推動滁州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張祥安說。
安徽地市的“十四五”雄心
成績是昨天的收獲,奮進是永恒的主題。
站在“十四五”新起點上,安徽16地市又將有哪些新動作?
萬億“新秀”合肥首先袒露了自己的雄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新目標:到2025年,GDP總量力爭達到1.6萬億元,在全省首位度穩步提升,人均生產總值進入長三角城市前十,綜合實力邁入全國城市20強并力爭前移。
省內經濟第二城蕪湖喊出的口號,同樣讓人期待。
“十四五”時期,蕪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基本達到長三角平均水平;發展質量核心指標穩居長三角第一方陣;經濟總量力爭進入全國50強。
2019年,蕪湖位居全國經濟百強榜第64位。要進入全國50強,則要向前趕超14位,蕪湖能做到嗎?惟有砥礪奮進。
在蕪湖身后緊追不舍的“黑馬”滁州,也在醞釀自己的大動作。
滁州提出到“十四五”末,全市經濟總量突破5000億元、財政收入突破600億元、人均GDP達到長三角平均水平的80%以上、躋身全國前80強。
同處長江沿岸、長三角城市群中心區的安慶、馬鞍山,提出的目標同樣振奮。
安慶提出,經濟總量躋身全國百強市行列,到2025年達到4000億元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區經濟總量占全市比重達到4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長三角平均水平。
馬鞍山提出,努力實現“總量雙進位、人均爭第一”,即GDP確保實現3500億元、力爭4000億元,年均增長8.5%左右;GDP與財政收入在全省位次前移;人均GDP力爭全省第1、長三角前15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省第1;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省、位于長三角城市前列。
在皖北地區,各市也在擘畫“十四五”新藍圖。
安徽人口第一大市阜陽提出,提出了“十個新躍升”的“十四五”發展目標,即綜合實力實現新躍升、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實現新躍升、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躍升、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新躍升、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新躍升、改革開放實現新躍升、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躍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躍升、民生福祉實現新躍升、治理效能實現新躍升。
致力于重回“C位”的蚌埠,則提出到2025年,不斷擦亮“創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名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力爭突破4000億元;創新能力保持全省第一方陣;全面提升在全國、全省發展格局中的地位。
這些目標,催人奮進;這些使命,也在呼喚擔當。但目標從來都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
“十四五”時期,安徽所有地市都必須抓緊抓牢抓實具有牽動性、創新性、突破性的戰略抓手,奮力爭先,凝聚合力,才能在百舸爭流的區域經濟競標賽中爭先進位。
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