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亚洲韩国国产,另类专区欧美制服同性,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福利软件,美国av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智庫 > 區域經濟

安徽重磅發布“十三五”科技創新高分成績單

  作者:安徽省政府新聞辦  編輯:胡心玥時間:2020-11-24
11月18日,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二場,安徽省科技廳廳長羅平、副廳長程雪濤介紹“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成就。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安徽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十三五”以來,全省科技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依托“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分平臺,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堅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源頭創新進一步加強,科技攻關取得新突破,產業創新取得新成效,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快,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中進一步凸顯了科技支撐引領作用。
在過去的五年時間,安徽省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從“十二五”末的2.8%增加到2019年的5.1%;全省累計有效發明專利74812件,增長1.87倍;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1.8件,增長1.76倍;國家級研發平臺突破200家,較“十二五”末增長39%;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450億元,增長137.6%;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強化原始創新和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源頭創新成果持續涌現
“十三五”期間,國家實驗室創建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相繼獲批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開展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在此基礎上,我省著力打造“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啟動建設14家安徽省實驗室和14家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構建科技創新先鋒隊。
依托“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分平臺和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安徽省在量子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量子通信技術和應用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研制并發射成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無中繼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正式開通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今年,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創造世界最高水平。
被稱為“人造太陽”超導托卡馬克大科學裝置(EAST),多次刷新等離子體運行世界紀錄,取得國際核聚變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竣工交付;自主研制的ITER計劃校正場首批線圈暨法國WEST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成功交付。
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超薄電子玻璃屢創記錄,今年成功研發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
扎實推進關鍵技術攻關,大力推動科技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以來,安徽省持續防范化解科技領域重大風險,圍繞新興產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科技需求,實施906項科技重大專項和1388項重點研發計劃,財政支持經費達201390萬元。
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芯屏器合”產業體系已經成為安徽的嶄新名片:“芯”—長鑫公司自主研發的動態隨機存取存儲芯片實現量產;“屏”—合肥京東方全球首條最高世代線第10.5代線正式量產,蚌埠玻璃院自主研發的8.5代超薄浮法玻璃基板成功國產;“器”—應流集團研制的航空發動機用單晶葉片打破國外壟斷,世界首臺光量子計算機誕生;“合”—科大訊飛研制出世界唯一讓機器達到真人說話水平的語音合成系統。
積極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五年來,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增長1.1倍,2019年累計達到6636家,2020年有望突破8500家。全省省級以上高新區達20家,實現全省16個市全覆蓋。全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比2015年分別增長78.9%、73.5%,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40%。高新區和高新技術企業已成為安徽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力軍,尤其是在今年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十三五”以來,安徽省堅持以改革推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先后出臺實施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政策、創新型省份政策、大院大所合作、加強基礎研究、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等系列政策,加快建設技術和產業、平臺和企業、資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四大創新發展支撐體系逐步構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創新制度體系。
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深入推進科技成果“三權”管理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實施科研人員減負七項行動,大力推動作風學風轉變。通過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創新改革試驗,激發了全社會創新活力與創造潛能。
強化體系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更加順暢
“十三五”以來,安徽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著力構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和服務體系。
完善創新發展支撐體系,建成運行安徽創新館,建設安徽科技大市場,著力打造“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科技成果交易市場。深化科技金融工作,組建運行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已累計決策設立6支子基金、投資11個項目,總投資額2.66億元,省科技融資擔保覆蓋所有縣域,累計完成科技擔保23.75億元、服務企業461戶。
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質量提升行動,全省已建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09家、其中國家級32家,眾創空間202家、其中國家備案53家。先后舉辦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對接會、“抓創新、抗疫情、促六穩”科技成果發布暨線上交易會,發布科技成果1900多項,簽約項目254個。
2019年,全省吸納、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為610億元、452.7億元,吸納輸出技術合同交易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穩定實現“進”大于“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躍度日益增強.
強化人才支撐,人才發展生態更為愉快
“十三五”以來,安徽省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2016年以來,安徽省8位科學家新當選“兩院”院士,在皖“兩院”院士累計38人;我省7名外國專家成功入選中國政府“友誼獎”,迄今安徽省已有36名外國專家獲此殊榮;累計引進高層次外國專家24000余人次,獲批國家級引才引智示范基地8家,入選地方高校新建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基地”)2家,實現地方高校入選“111基地”零的突破。
高層次人才發揮了“領軍、示范、導師、智囊”作用,為提升我省自主創新能力,服務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現產業轉型作出了積極貢獻。
實施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皖創新創業扶持計劃,省級共扶持220個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落戶安徽創新創業,省級財政投入12.63億元,引導地方和社會資金投入近70億元,貢獻稅收超過4億元。扶持的合肥芯碁微電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順利通過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審核,成為我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創新創業政策扶持下誕生的第一家上市企業.
強化協同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更具水平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加快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區域創新體系,逐步形成以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引領,以創新型城市為主體,以創新型園區為載體,皖江、皖北、皖南、大別山區競相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發展格局。
全省已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3個,國家級高新區6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6家、省級高新區14家,各類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55家。
全面啟動建設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打造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深入開展區域創新合作,組織實施長三角聯合攻關專項16項,省支持經費1100余萬元。
強化服務惠民,科技支撐發展更加有力
緊急啟動疫情防控應急科技攻關16項,中科大“托珠單抗”免疫治療方案,列入第七版、第八版國家診療方案向全國推廣;東超科技公司研發的“無接觸自助機”、合肥通用院研制的“除菌毒空氣凈化機”產品相繼投入使用,充分體現了科技在疫情防控、助力復工復產中的“硬核”擔當。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省市縣三級共選派科技特派員6377名,其中向貧困村選派3070名,覆蓋3000個貧困村,科技精準扶貧有效助力了脫貧攻堅。
32
最新期刊
X
X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汨罗市| 辽阳县| 财经| 密云县| 鹤峰县| 龙川县| 大庆市| 张掖市| 南汇区| 巴东县| 海宁市| 维西| 静乐县| 招远市| 乌苏市| 沛县| 英吉沙县| 西畴县| 东辽县| 辽中县| 楚雄市| 璧山县| 富顺县| 察雅县| 广昌县| 绥德县| 邛崃市| 外汇| 绥宁县| 株洲市| 府谷县| 共和县| 嘉鱼县| 青铜峡市| 句容市| 天门市| 汪清县| 南陵县| 池州市| 清原| 任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