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破萬億,蘇州最近立下了一個“小目標”。
“到2030年,集聚生物醫藥企業超萬家,產業規模破萬億。”近年來,蘇州一直在生物醫藥產業上積極布局,今年更將其上升為全市1號產業,對標全球生物醫藥“皇冠”波士頓,打造“中國藥谷”。
任何一座標桿城市的誕生,都離不開一個戰略性、引領性支柱產業的拔地而起。對于蘇州來說,生物醫藥絕不僅僅是一個萬億產業,而是著眼于城市轉型和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標桿城市與產業地標,賦予了生物醫藥產業非同尋常的戰略意義,也意味著蘇州沖擊全球生物醫藥“皇冠”之路已沒有了退路!
但是,生物醫藥產業競爭也十分激烈,很多地區都將其作為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加以打造。尤其是蘇州所在的長三角,眾多城市圍繞生物醫藥展開了殘酷的產業競爭。在這種情況下,蘇州如何突圍?
“蘇州之問”
近年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及長三角、珠三角及其他地區中心城市都把生物醫藥產業放到關鍵位置,產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是疫情之下,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性和發展前景更加凸顯。
目前,長三角有生物醫藥園區近150個,占全國的1/3,產業規模占全國的近一半。根據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布的《2019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在2019年中國生物醫藥園區綜合競爭力50強中,長三角有20個園區上榜。其中,上海張江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排名前3位。
可以說,生物醫藥產業已經成為長三角城市的“必爭之地”,競爭可以用慘烈來形容。
生物醫藥產業鏈長且高度專業化,產業集群化特征明顯。從美國來看,也是高度集中在波士頓和舊金山灣區等少數中心城市。在中國城市百舸爭流中,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唯有向全球生物醫藥“皇冠”發起沖擊,才能占領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從蘇州自身來看,近年來,蘇州工業經濟增速逐年遞減。2017年—2019年,蘇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分別為10.4%、6.1%、1.4%,直接導致蘇州經濟放緩,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仍未突破2萬億。而這與蘇州產業結構關系密切,蘇州工業約占一半的傳統制造業,位于“微笑曲線”的低端,產業結構迫切需要轉型。
30年前,蘇州踏準信息技術革命浪潮,把電子信息產業打造成第一支柱產業,成為蘇州首個也是唯一一個萬億級產業。至今,蘇州仍在享受電子信息產業釋放的紅利。21世紀初,互聯網經濟異軍突起,但遺憾地是,蘇州沒有趕上這一波發展浪潮。對于蘇州來說,老本已經快吃盡了。
“未來10年、20年乃至更長時期,蘇州新一輪增長點在哪里?”站在轉型的關鍵節點上,當地發出了這樣的“蘇州之問”。
目前,蘇州正在培育的有十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四大先導產業。在這些新興產業中,蘇州為何偏偏選擇競爭最激烈的生物醫藥作為1號產業?
生物醫藥產業被稱為“永遠的朝陽產業”,業內預測,到2025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美元。特別是疫情凸顯了生物醫藥產業的戰略價值,產業發展站上了“風口”。“生物醫藥是蘇州不能錯過的機會。”這已成為蘇州全市上下的共識。
2020年初,蘇州舉行“開放再出發”大會,決定將生物醫藥作為1號產業精心打造,加快構建具有唯一性、領先性、標志性的產業生態和創新生態,打造“中國生物醫藥看蘇州”的鮮明品牌。
4月25日,蘇州召開生物醫藥發展大會,提出用十年時間培育一個新的萬億級產業,打造國際知名和具有國內頂級競爭力、影響力的產業地標——中國藥谷。這場大會也被視為蘇州布局未來十年的重要起點。
會上,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坦言,“今天,我們提出將生物醫藥作為1號產業打造,就是為了支撐蘇州未來10年、20年乃至更長時期的可持續發展。”
這一次,蘇州能否再造一個“蘇州奇跡”?
底氣何來?
在眾多城市沖擊全球生物醫藥“皇冠”的路上,蘇州第一個吹響了號角。蘇州的底氣何來?
在業界,現在已經有生物醫藥“中國看蘇州”的說法。經過十多年的精心布局和悉心培育,蘇州目前共有生物醫藥企業3000余家,特別是創新型、龍頭型生物醫藥企業數量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強。在生物醫藥上市企業中,“蘇州板塊”13家,包括納斯達克3家、港股8家、科創板2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2019年,蘇州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1728億元,產值連續多年保持20%—30%的快速增長。
十年磨一劍。蘇州這一“劍”,生物醫藥當仁不讓。更為關鍵的是,蘇州實現了生物制藥、醫療器械、生命健康等多個領域的前瞻技術布局。在空間布局上,也形成了各具特色、差異化發展的產業格局。
當前,全國生物醫藥園區同質化競爭嚴重,而蘇州差異化發展布局極富前瞻性。
在產業發展之初,蘇州就制定了差異化發展規劃。由于毗鄰國際大都市上海,在招引成熟跨國大藥企方面,蘇州很難與之競爭。因此,蘇州一開始就聚焦引進成長型的創新藥企,走了一條與上海不一樣的路子。
與上海相比,蘇州雖然沒有那么多國際醫藥“巨頭”,但引進的藥企成長速度很快。這種差異化策略被業內稱為,“既抱了大西瓜,又撿了金芝麻”。如今,蘇州與上海張江同為中國新藥研發最為活躍的地區。
在市內各園區規劃布局中,蘇州也強化差異化特色定位,避免同質競爭。市內各園區根據資源特點設計產業方向,形成明確的發展目標,從而有利于全市多個主打產品發展。
目前,蘇州已完成“1+N”的生物醫藥布局,形成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園、高新區醫療器械產業園、昆山小核酸、常熟新藥、太倉醫藥研發服務、相城糖生物工程、吳中生物檢測及醫療健康、張家港醫療器械、吳江特色藥等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
與其他地區相比,蘇州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并不算早,蘇州能成為后起之秀,關鍵就在于前瞻性的產業布局。
“B村”的故事
過去10年,中國的生物醫藥發展迅猛。在這10年里,蘇州究竟是如何抓住機遇,從無到有入列全國第一方陣的?故事則要從“B村”說起。
2006年,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破土動工,拉開了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序幕。當地人喜歡稱這里為“B村”,這一稱呼是由產業園英文名BioBAY演變而來。
“B村”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卻聚集了9家上市藥企、400多家科技型企業和10000多名生物醫藥人才。更重要的是,“B村”已成為中國生物醫藥自主創新品牌的“高產田”、樣板區。園區自主品牌創新企業占比達75%以上,產值年均增速連續多年保持在45%左右。
但在10多年前,人們很難想象,一沒有大學,二沒有研究所,在一片洼地上“B村”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一般園區招商偏好引進大企業、大項目,而“B村”不走尋常路,定位只做創業企業孵化,放眼全球招引有高端技術的團隊或初創公司。過去創業的人少,海歸回國做新藥研發的更少,導致“B村”在2009年之前發展緩慢、舉步維艱。
然而,蘇州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堅持。當別的地方招商引資熱火朝天時,“B村”卻十年如一日地招才引智、招所引院。
不賺快錢,作長久打算。這是蘇州的大格局,而格局往往預示著結局。如今在“B村”,“引進一名人才、培育一批企業、打造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真正成為現實。
與其他產業相比,生物醫藥產業“三高一長”——投入高、風險高、回報高、周期長的特性,決定了創業面臨更高的門檻和更大的風險,需要政府給予更好的服務和強有力的支持。
在“B村”,服務團隊將落戶的人才稱作“客官”,自己稱作“小二”。“小二”對“客官”的服務,不止于常規的人才落戶、項目開工、生產運營等,而是提供供應鏈上下游、并購融資、研發合作等更深層次的服務。
針對園區內企業的上下游生態,蘇州有意識地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早在2011年,BioBAY就整合園區內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從分析檢測、技術服務,到試劑耗材采購、人員技術培訓等多種上游服務。
2013年,BioBAY又與德國凱杰合作成立了國內首個轉化醫學中心,讓企業便捷地享受國際一流的實驗室服務平臺和技術。2018年3月,BioBAY投資成立蘇橋生物,為臨床藥物提供從DNA序列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由此,BioBAY在園區內部徹底打通了生物醫藥產業的整個鏈條,讓企業創業創新再無后顧之憂。這也是“B村”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新藥研發投入巨大,融資需求非常迫切。BioBAY以政府主導的國有基金為先導,撬動了一大批市場化的產業基金,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優秀的風投資本,有效解決了企業的融資問題。截至目前,園內企業的總融資規模已超過400億人民幣。
上游供應商、下游客戶、中間第三方服務,“村里”一應俱全;中試、毒理分析、伴隨診斷,“鄰居”們都能做;國有基金、市場基金、創投風投,形成全生命周期融資服務。“B村”構建了國際一流的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圈,這也是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最大秘訣。
對其他城市而言,蘇州生物醫藥的崛起之路可能無法復制,但其推動產業發展格局的理念卻值得借鑒。
登上了“沖浪板”
“30年后,全球科技進步和產業格局展開了新的圖譜。新浪潮就要來了,蘇州這個‘弄潮兒’登上了‘沖浪板’,迎接生物醫藥的滾滾春潮。”在生物醫藥發展大會上,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誓言,要推動形成這樣一種共識:“說到蘇州,就想到生物醫藥;說到生物醫藥,中國一定是蘇州。”
為此,蘇州制訂了未來10年的產業發展藍圖:到2022年,集聚生物醫藥企業4000家,產業規模突破2800億元;到2025年,集聚企業6000家,產業規模突破4000億元;到2030年,集聚企業超萬家,產業規模破萬億元,各項主要指標年均增幅始終保持在20%左右,舉全市之力打造“中國藥谷”。
蘇州如何向全球生物醫藥“皇冠”發起沖鋒?在藍紹敏看來,這將是一座宏偉的產業金字塔,從宏大塔基到巍巍塔尖,“最全產業鏈條”容納各類企業,“最強產業集群”吸引人才工匠,“最優產業生態”匯聚強大而獨具魅力的產業氣場。
“三最產業”清晰地勾勒出蘇州的雄心。“最全產業鏈條”,即無論處于哪個階段的企業,都能在蘇州無縫嵌入。蘇州計劃3年內重點做細做全抗體藥物產業鏈,5年內重點布局發展基因與細胞治療。同時,在全國率先提出發展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支撐產業,讓企業在蘇州能找到所需的一切合作伙伴。
“最強產業集群”,即無論哪路人才、需要怎樣的創新支持,都能在蘇州無往不利。蘇州計劃5年內引進5000名產業發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其中海外占比不低于50%,新引進重大領軍人才團隊超30個。對于頂尖人才和團隊,蘇州一律給予“一事一議”、上不封頂的特殊支持。
“最優產業生態”,無論企業在哪個節骨眼上需要力挺一把,都能在蘇州無憂發展。蘇州計劃建設5大產業配套中心,為企業提供全鏈條服務。聯合全國前20的醫院和臨床專業共同開展臨床試驗,5年內全市新增10家三甲醫院,打造新藥和醫療器械、臨床試驗集聚地。瞄準“建設生物醫藥核心技術創新的全球中心”目標,啟動全國唯一一家國家級生物藥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
“從今天起,蘇州有了一個全新而完整的夢想。”蘇州能否實現這個夢想,人們拭目以待。
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