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深圳,40正年輕。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宣告成立。40年來,深圳“殺出一條血路”,躋身中國一線城市,并在全球城市中赫赫有名。40年間,深圳的變化是什么?已無須贅述。放在中國城市體系的發展坐標中,形容深圳時使用最多的一個詞是“奇跡”。
奇跡是怎么發生的?見仁見智。換個角度看,這也正是深圳最富魅力的地方。
魅力的背后,首先是深圳敢想敢闖敢干。40年來,改革創新深深嵌入這座城市的基因和血脈中。據統計,深圳闖出的“全國第一”已近1000個。每一次創新都是在為其他城市探路,無數制度創新、深圳經驗走向全國,提升了中國城市的整體競爭力,這讓深圳成為中國城市體系中的標桿。
其次,深圳40年的每個不同階段,總能找到一個發展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成功實現升級。
從特區創辦之初到1994年,深圳實現了從“三來一補”勞動密集型發展到沖破計劃經濟樊籬,孕育出一批現代企業“種子”的蝶變:
1984年萬科成立,
1985年侯為貴創辦中興,
1987年任正非創辦華為,
1988年馬明哲創辦平安
……
他們相繼成長壯大為叱詫風云的商界領跑者,更是深圳發展的標簽。
深圳華為總部
1995年7月,深圳提出“科技興市”戰略,實現第一次產業升級,逐步建立起高科技產業基礎。1998年,馬化騰在華強北創立騰訊公司。此后,以“北京中關村、深圳華強北”為標志,電子信息產業支撐深圳高速成長10多年,徹底重塑了這座城市的氣質與基因。
深圳騰訊大廈
從深圳三十而立的2009年開始,深圳又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新經濟增長點。從那時起,深圳研發投入一直領跑全國,到2018年投入首次超過1000億元,R&D占比提升至4.2%。科技創新的“6個90%”,更是深圳引以為傲的底氣。在《2019年世界發展報告》中,深圳是全球唯一被作為案例寫進報告的城市
。
40年一路走來,深圳不僅敢闖,而且善創。
圖源:21財經
然而,時間的軌跡中,不僅有一路凱歌,更伴隨著發展的瓶頸。2002年,“深圳,你被誰拋棄”引發社會爭論;2008年后的轉型探索,依然是被屢次提及的話題;今天,深圳正遭遇新的煩惱。在“獨角獸”企業排行榜上,深圳遠低于北京和上海,甚至低于杭州。近年來,那些知名大眾電子應用產品,極少是深圳原創的。而且,還發生了“不要讓華為跑了”的社會輿論。
但深圳畢竟不是普通城市,瓶頸反而更加激發創新斗志。其中最寶貴的,是給每個人“下一次”的機會,當每個人都能“出彩”時,這樣的城市沒有理由不創造新的高峰。
“四十不惑”之時,深圳被賦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任,這是經濟特區的升級版。40年風口更迭,世事流轉,深圳一脈相承的是敢闖敢干的改革精神。
無論走多遠,永遠都要記住當初為什么出發。40年后再出發,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要繼續在思想解放上發力,催生更多貼合時代精神的制度創新和思想觀念,為中國改革“導航”,以“一馬當先”帶動“萬馬奔騰”。這既是深圳的責任,更是深圳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