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6日,山東省自然資源廳政務動態欄目發布“省自然資源廳召開《山東省村莊布局專項規劃》等項目和技術規程專家研討會”。消息稱,國土空間規劃處將“編制全省村莊布局專項規劃,指導各地完成縣域村莊布局,制定全省合村并居規劃指導,穩妥推進合村并居”,引發廣泛關注。
2008年開始實施合村并點試點的德州市認為,長期以來存在的村莊數量多、規模小,帶來的“三高兩難”是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三高,一是村級組織運轉成本高,基層負擔重;二是空心村比例高,土地浪費嚴重;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公共服務水平低。兩難,一是村級管理水平低,帶領群眾增收致富難;二是民主管理難。
合村并居是牽涉到農民基本生產生活的大事,在山東有特殊含義,不僅合村并居,更重要的是合村并點。2014年我在山東德州調研,當時德州市規劃將8000個自然村全部拆掉,建1000個左右的大型社區,這就牽涉到德州全部農民的利益。大拆大建,初步算下來也要超千億資金投入。
德州是一個財政貧市,市領導想通過“增減掛鉤”將拆農民房子退出的宅基地形成城市建設用地指標賣到青島,換回資金搞建設。然而青島并不缺建設用地指標,因此德州只能靠貸款建社區,向農民收取建設成本,并降低建設質量標準。結果,農民房子被強拆搬進社區,還要自己出錢,房子質量差、面積小,也沒有可以存放農具的空間,距離承包地太遠,之前庭院種植蔬菜也沒地方了。生活質量下降,生產生活更加不方便,還將原來計劃到城市買房的積蓄用于購買社區質量很差的住房。政府花了很多錢,農民不滿意,規劃因此無法持續。
就全國來看,山東省行政村規模普遍偏小,這個意義上講,山東合村并居也并非就一定不好,但何必花那么多資金去拆農民房子,建“新型社區”?山東省在村莊之上普遍有管理區,在我看來,山東省合村并居最簡單的辦法是將現在的行政村改成自然村基礎上的村民小組,將管理區改成行政村。改變體制,不拆農民房子,更不拆掉自然村。山東煙臺在管理區一級搞黨建示范區,沒有大拆大建,幾乎不花財政成本,就完全解決了德州市所謂“三高兩難”的問題,群眾滿意,又沒有財政壓力。這才是實事求是的做法。
(作者系武漢大學社會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