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亚洲韩国国产,另类专区欧美制服同性,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福利软件,美国av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智庫 > 區域經濟

夜光下的長三角省際毗鄰區域

  作者:江 楓 祝明明 余方正  編輯:紀海濤  來源:決策網時間:2020-08-04
長三角省界毗鄰區域的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核心城市的帶動輻射力增強,區域之間的差距縮小,具備更高起點上推動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條件。

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省際邊界毗鄰區域成為區域融合的重點區塊。夜間燈光數據因其融合了交通廊道、土地利用和居民地等信息,與要素流動和經濟活力高度相關,已經成為研究區域經濟的重要工具。

基于夜間燈光影像數據,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空間的緩沖區分析技術,將滬蘇浙皖邊界的10公里緩沖區范圍定義為省際毗鄰區域的研究對象,分析2012-2018年間長三角地區的跨區域融合特征。

結果表明,長三角省界毗鄰區域的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核心城市的帶動輻射力明顯增強,區域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具備更高起點上推動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條件。

圖片2.png

滬蘇毗鄰地帶發展質量最高

省際毗鄰區域一體化明顯加快,但與長三角整體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從不同發展階段看,長三角省際毗鄰區域的夜間燈光總亮度年均增速從2012-2015年的3.83%升至2015-2018年的8.37%,表明近年長三角省際毗鄰區域正加速發展。

從整體發展速度看,六年間,省際毗鄰區域總亮度年均增長6.08%,對比長三角三省一市整體夜間燈光亮度年均增長7.2%仍有差距,且在不同階段,省際毗鄰地帶燈光的年均增長率始終低于長三角整體水平,長三角在跨區域合作發展方面依然存在較大的發展潛力與提升空間。

2018年滬蘇毗鄰地帶夜間燈光亮度最高,發展質量最高,其次是滬浙和蘇浙,反映出滬蘇一體化發展水平在長三角地區占據絕對優勢。浙皖邊界受天目山和白際山脈阻隔,平均燈光亮度僅為0.49,反映出浙江和安徽的融合發展基礎仍較薄弱。

從發展速度看,六年間,最亮的滬蘇省際和最暗浙皖省際之間差距從23.7倍縮小到14倍,浙皖省際夜間燈光亮度的年均增速達到了14.59%,而滬蘇省際僅為4.68%,說明浙皖地區具備強勁的融合發展潛力。值得注意的是,蘇浙之間的融合發展速度比滬浙高近3個百分點,呈現出更強的一體化發展意愿。

梳理長三角省際毗鄰的21個地級市平均燈光亮度變化發現,跨省融合發展優勢明顯的有以上海為核心的上海蘇州、上海嘉興毗鄰地帶,以蘇州為核心的蘇州嘉興、蘇州湖州毗鄰地帶,以及以南京為核心的南京滁州和南京馬鞍山毗鄰地帶,說明上海、蘇州和南京對省際毗鄰地帶的帶動輻射力較強,杭州的影響力相對較弱。

圖片3.png

上海和蘇州的毗鄰地帶平均燈光亮度從2012年的7.4進一步提升到2018年的9.7,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昆山、太倉等地已經完全實現了和上海的同城化。值得注意的是,蘇州和嘉興、蘇州和湖州之間的融合速度明顯加快,2015到2018年燈光亮度增長分別為1.4和1.2,超過上海和嘉興之間的0.9,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蘇嘉湖三地產業鏈協同能力在增強,而上海和嘉興的產業互動相對不足。

南京除了帶動蘇北發展外,近年來對安徽的輻射能力明顯加大,南京馬鞍山和南京滁州的夜間燈光亮度增速處于前列,相反杭州黃山、杭州宣城毗鄰地帶囿于地形因素,融合發展條件受限。

圖片4.png

四大類型

波士頓矩陣是管理學用于分析產品市場占有率和市場增長率關系的重要模型,在區域發展研究中也有較多應用。以波士頓矩陣模型為原理,用平均燈光亮度變化量表示某區域的融合基礎,用平均增速表示發展潛力,將64個區縣維度的省際毗鄰區域分為金牛型、明星型、幼童型、瘦狗型四類發展特征。

明星型表明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和較大的發展潛力;金牛型指變化量大,但增速慢,發展趨于成熟;幼童型指變化量低,但增長率高,是發展的新生力量;瘦狗型指變化量和增速“雙低”類型,發展質量差,發展速度慢。

嘉昆太、平湖-金山等區域領銜高質量發展省際毗鄰地帶。有7.81%的毗鄰地帶具備金牛型發展特征,處于高質量穩定的發展階段,在跨省融合方面居于領先地位。

主要是上海蘇州、上海嘉興的邊界地帶,包括青浦區昆山市、嘉定區太倉市、嘉定區昆山市、金山區平湖市等5個毗鄰地帶,涵蓋了江蘇省和上海市共同打造的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浙江省和上海市共同打造的平湖-金山產城融合發展區。作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區域,金山平湖已經在產業協同、政府治理、生態保護、鐵路建設等方面領先于其他毗鄰區域。嘉昆太地區在交通一體化、產業鏈協同等方面具備了較好的基礎,特別是在汽車產業鏈端形成了穩定的上下游關系,具備打造成為長三角一體化協同創新發展先行示范區的先天優勢條件。

青浦-吳江-嘉善等政策關注區域是跨界融合發展的明星地帶。據統計,25%的毗鄰地帶呈現明星型發展特征,即發展基礎好且增長速度快,是省際毗鄰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明星地帶,包括銅山區蕭縣、吳江區秀洲區、吳江區南潯區、青浦區嘉善縣、浦口區南譙區、金山區嘉善縣等16個毗鄰地帶,涵蓋了被列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的青浦-吳江-嘉善毗鄰地帶,以及江蘇省和安徽省跨界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頂山—汊河、浦口—南譙等地帶。

此外,蘇州吳江區與湖州吳興區、南潯區以及嘉興秀洲區、桐鄉市跨區域融合趨勢十分明顯,隨著滬蘇湖鐵路的開通,將為長三角一體化開辟新的發展軸。地處安徽北大門的宿州蕭縣正積極融入徐州都市圈,蕭縣銅山區毗鄰地帶的夜間燈光年均增速高達24.6%,遠超長三角區域平均水平,有望填補長三角北部區域高能級區域合作示范區的政策空白。

以蘇皖、浙皖為代表的部分省際毗鄰地帶處于融合發展的起步階段。有56.25%的毗鄰地帶呈現幼童型發展特征,即區域發展基礎較為薄弱但增速較快,包括長興縣廣德市、安吉縣廣德市、溧水區博望區、臨安區寧國市、淳安縣歙縣、開化縣休寧縣、臨安區績溪縣等36個毗鄰地帶,其中有9個分布在浙皖交界,有25個分布在蘇皖交界。

位于長三角地理中心的上海白茅嶺農場和江蘇省溧陽市、宜興市,浙江省長興縣、安吉縣,安徽省郎溪縣、廣德市等“一嶺六縣(市)”區域正是處于加速發展的起步階段,6月初在湖州召開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為“一嶺六縣(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試驗區按下了快進鍵。隨著浙江省和安徽省共建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戰略的提出,以及黃山市提出融杭接滬、衢州打造四省邊際中心城市等戰略的推進,浙皖毗鄰地帶的一體化發展正在奮起直追。作為省際毗鄰地帶一體化發展的“后起之秀”,呈現幼童型發展特征的地帶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南京等“大都市陰影區”亟待扭轉融合緩慢的現狀。有10.94%的毗鄰地帶處于瘦狗型發展特征,融合發展基礎薄弱且增長較慢,包括六合區來安縣、江寧區博望區、江寧區花山區、泗洪縣泗縣等7個毗鄰地帶。

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強弱對比明顯的“大都市陰影區”,如與南京市毗鄰的博望區、來安縣、和縣等地,這類區域中心城市具有較強的虹吸效應,臨近小城鎮并沒有享受到“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利好,反而加速了要素外流。江寧區和博望區著手打造的“特別合作區”,希望通過交通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同、創新資源整合和指揮部合署辦公等方面的努力,改變毗鄰地帶融合發展的緩慢勢頭。另一類是“弱弱型”城市毗鄰地帶,如泗洪縣和泗縣,發展基礎薄弱且速度較慢,燈光亮度持續減弱,屬于跨省域融合發展的“后進生”。

更高層次與更廣領域

綜上所述,長三角省際毗鄰地帶融合發展迅速,部分地區出現一體化、同城化的趨勢。但也要看到,由于受到地理條件、產業結構以及城市等級等方面的影響,省際之間、城市之間融合程度表現出較大差異,亟需在一體化國家戰略的總體部署下,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在更高層次、更廣領域推動長三角區域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強省際毗鄰地區交通一體化建設。交通是加速區域融合的“先行官”。應當加強謀劃,打通邊緣地區的斷頭路、修建都市區的快速路、優化公交線路和銜接統一道路等級標準。以發展質量較高的區域為例,昆山市花橋鎮和嘉定區安亭鎮沿滬寧高速、南譙區和浦口區沿寧滁快速通道燈光亮度增速明顯,主要交通干道對區域一體化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是加快共建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不同于滬蘇、滬浙、蘇皖邊界以平原類型的地貌為主,浙皖邊界多山地丘陵,一體化發展面臨自然地理條件的阻隔,夜間燈光強度必然不高。浙皖之間的發展應當以生態保護為第一要務,實現資源要素差異化分配,兩地應依托高鐵建設、綠色產業協同發展和數字經濟“溢出效應”,串聯兩地的“美麗資源”,共建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加快黃山融入杭州都市圈。

三是加強明星地帶建設力度,推動一體化建設邁上新臺階。重點強化省際毗鄰明星地帶的支持力度,特別是發展基礎好發展速度快的滬蘇湖鐵路沿線、蕭縣銅山區等毗鄰地帶,應當進一步提升區域合作能級,加大合作力度、深化產業協同。

四是“大都市陰影區”地帶亟待實現空間的功能整合,雖然南京對省際毗鄰地區具有較強的帶動能力,但也存在江寧區雨山區、六合區來安縣等“大都市陰影區”,由于行政區劃的隔閡,消減跨省域“大都市陰影區”難度更大,區域統籌變得更加困難,這就需要更高層級的主體來推動一體化發展,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此提供了有利契機。陰影區也應當主動實現與中心城市的功能整合,將地理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生態優勢,吸引中心城市的要素資源。

(作者單位: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31
最新期刊
X
X
主站蜘蛛池模板: 棋牌| 云梦县| 宁明县| 青海省| 东丽区| 伊宁县| 临朐县| 晋城| 盐山县| 安康市| 山阳县| 克什克腾旗| 中阳县| 仙游县| 仪征市| 且末县| 嘉兴市| 玉龙| 宁波市| 日喀则市| 尼玛县| 奈曼旗| 鄂伦春自治旗| 金溪县| 寿宁县| 确山县| 湖州市| 惠安县| 色达县| 龙游县| 绩溪县| 漳平市| 钦州市| 桃园市| 长治市| 白河县| 武安市| 九寨沟县| 南投市| 舒兰市| 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