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現代農業,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把科技運用作為重中之重,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近期,我們就金寨縣農業科技工作進行了一些調查和思考,提出了一些粗淺的建議。
一、主要成績
近年來,金寨縣積極應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扶持壯大了紡織、水飲品、中藥材、農產品加工等優勢農業特色產業,農業科技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一是產業聯盟解決科技難題。先后組建茶葉、生態養殖等10大產業聯盟,依托產業聯盟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集中開展試驗示范及農業新科技課題攻關,6年來共引進農業新品種83個,示范農業新技術53項,引進農業新機械39臺(套),解決了一批農業農村發展上的技術應用難題。
二是農業專家指導科學發展。結合與安徽農業大學的“??h合作”政策,量身打造金寨縣現代農業產學研聯盟,建立“1+1+N”技術服務模式,即一名首席專家,一支專家團隊,為N家經營主體提供科技推廣服務。針對茶葉、筍用林、蔬菜、高山有機米、獼猴桃、靈芝與石斛、黑毛豬等7個特色產業,有針對性的選擇7個特色村開展特色產業培育,每個特色產業由1名安徽農業大學的農學教授領航指導,并由一個專家隊伍對口服務,運用“兩個替代”等更加科學、規范、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打造了一批標準化農業種植示范基地和一批現代良種園、標準生態園、觀光體驗園。
三是健全組織搭建科技平臺。在已有的縣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農業產業發展中心基礎上,結合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新組建縣中藥(西山藥庫)產業發展中心、試點組建農技社會化服務組織等一系列組織協調結構,為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和應用搭建發展平臺,不斷加大適合本地特色的新型農技推廣力度和服務水平,有效服務農業生產,提升山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突出解決農業新技術開發難、落地難等問題,著力解決農業技術普及“最后一公里”問題。
四是扶貧政策帶動農技創新。選擇71個重點貧困村開展產業扶貧整村推進試點,為貧困村農業科技水平提升和應用推廣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障和政策、人才支持,推動試點村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結構。如,通過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2018年我縣共審批創業擔保貸款240筆共計5350萬元,極大緩解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業技術開發和應用的資金壓力。
二、存在問題
盡管我縣農業科技水平提升和應用上成效明顯,尤其是2013年我縣與安徽農業大學啟動產學研合作機制以來,在為經營主體提供科技推廣服務以及科技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方面優勢不斷顯現。但與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要求以及農民群眾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脫貧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資金投入不足。盡管各級各部門在農業科技開發和應用方面投入較大,但農業產業投資周期長、見效慢、相對效益低,受政策調整、市場沖擊以及自然災害等不穩定因素影響較大,單一的政府主導的投資方式無法滿足農業科技水平提升和發展的需求,多元化、社會化的農業科技投入機制尚未建立。加之農業基礎設施評估難、抵押難,導致部分農業企業等經營主體面臨融資難的困境,這一直是我縣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科技水平提升和擴大經營規模難以跨越的鴻溝。
二是人才青黃不接。縣、鄉農業科技人員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引領農民脫貧致富的中堅力量。盡管近年來我縣通過緊缺型人才、高層次人才引進等方式,招錄了一批農業方面的技術人員和碩士研究生,但目前我縣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依然缺乏,引進的農業人才也缺乏農村基層工作經驗,基層農技站等農業科技推廣單位力量仍舊嚴重不足。特別是在年齡結構上,農業技術人才青黃不接的表現十分突出,導致我縣農業技術水平不高、發展后勁不足。
三是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全縣雖然擁有30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但是大部分農業企業規模較小、發展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高級技術人才少,企業研發能力不足。高新技術在農業產業中所占比例較小,科研創新動力不強,創新效率不高。
四是服務水平不夠。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學科多、內容廣、技術復雜,而農業科技水平提升和推廣服務又涉及到農業、林業、科技、糧食、商務等多個部門,職能交叉、資源分散,各部門作為農業科技發展的服務部門,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科技服務水平和能力不足,直接影響了我縣科技推廣和應用的效果。
三、相關建議
一是建立多元化農業科技投入機制。一方面繼續加大對農業科技提升和應用方面的財政投入,尤其要加大對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計撬動社會投資,積極引進擁有高新技術的大型農業企業來我縣投資合作,應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提升我縣傳統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如,近期我縣油坊店鄉與安徽三安生物科技公司就茶產業發展達成戰略合作,致力于推進油坊店鄉茶產業提質增效,做大做強茶產業。該模式值得借鑒和進一步推廣。
二是培育多層次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進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農業科技人才。建議將有著豐富農村基層工作經驗和農業實踐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納入全縣緊缺型人才引進范圍,切實改變農業人才斷層、專業結構與產業發展階段不匹配的問題。對現有的農業技術人員進行定期培訓,結合與安徽農業大學的“??h合作”政策,更好的發揮對農技人員的培訓帶動作用,提高農技人員科學素養和技術水平。
三是提高農業高新技術比例。鼓勵、支持和引導縣內企業積極進行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出臺相關政策,在農業技術專利申請和開發方面予以保護和獎勵,邀請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專業代理人向農業企業技術人員宣傳專利保護政策,并幫助他們申報專利,申請獎勵。同時,建立農業企業與鄉鎮農技站聯絡員制度,積極支持企業開展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指導企業在保護專利技術的前提下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四是整合農業管理服務機構職能。利用此次機構改革的契機,進一步對我縣2013年以來農業體制改革的運行情況進行認真總結和梳理,明晰涉農各部門、各單位的工作職責,推動農業技術人員回歸農業研究和農技應用推廣主業。
(通訊員:李玉潔)